Not Working

「什麼也不做是世上最難的事情」— 十九世紀愛爾蘭作家王爾德

“To do nothing at all i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in the world” — Oscar Wilde

哲學類的書籍真的好難讀啊!看完突然覺得有點好笑,怎麼一本討論人類是否該學習「靜止」的書,卻讓我花了雙倍的力氣閱讀😂。不過,讀一些比較硬或是不習慣的書還是有它的好處。它會讓你清楚看見自己的思考框架,然後挑戰自己,真的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嗎?

本書的作者是一名精神分析學家,書的一開始就提到人類在各式的活動和各樣的努力之下,總會有個像地心引力一般讓我們想要「停下、無所事事」的念頭。有些人試圖抵抗反而造成整個人疲憊到無感的 burnout,有些人會陷入癮症,也有些人索性封閉自己進入無限想像的世界。作者舉出像是Andy Warhol 還有 Emily Dickinson 等等幾位藝術家 (因為我對他們不熟,也要一直查),以精神分析角度看起來都是在類似這樣的幾個狀態,如何反映在他們的繪畫,影片,或是創作的詩中。我感覺作者想表達的不是工作不好,可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對於「無所事事」有一種很深的罪惡感?書中也有提到未來更多自動化的社會是否該認真考慮 UBI (全民基本收入),但我不覺得他主要是在倡議這個政治社會議題,而是在挑戰讀者思考,把每個人的價值全部跟他的生產力劃上等號,這樣真的是活著的唯一可能性嗎?其實從藝術還有創造發明的角度來看,一定程度的空白、獨處、甚至毫無拘束的做白日夢,反而讓一些新的想法有機會浮現出來。

書中穿插著作者面對的一些病人,也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進入到「已開發世界」,就看到人們基本上被時間和社會期待的節奏給綁架了。因此他的病人,有很多是「躺平」、「不想努力了」、「內卷」、還有在愧疚感中耗盡而想要躲避的人。不同於一般社會觀感覺得這些放棄努力的人是廢柴,其實這樣的人通常是對自己有期待,然後感覺落差太大,才選擇向這個向下沈淪的地心引力投降。

讀這本書讓我想到,我們人類似乎有個「一定要塞滿」的傾向。20世紀初汽車剛發明時造成塞車,當時人們天真地覺得蓋高速公路就可以舒緩塞車的問題,卻沒想到只是讓更多人買車以及造成更多的塞車。當手機通訊從3G提升到4G 時,原本覺得這樣應該是充足有餘了。但我們就是有辦法把多出來的頻寬完全填滿,甚至還覺得不夠。而歷史當中人們為了增加生產力而發明許多的工具。結果現在看起來原本的工作時數不但沒有變少,反而不自覺地在永不斷線了網路上,讓自己永遠沒辦法下線。

所以或許可以花點時間思考一下,如果不是為了生存之必要,我會如何看待工作?如果沒有我的職業職稱,我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我有辦法給自己空間放空而不感到羞愧嗎?我能否「冒險」一下去體驗,當我不試圖掌控並刻意讓頭腦休息時,是否會有新的靈感或是新的觀點冒出來?

「想像一下,如果能跳脫人類視自己為「生而做工」的物種,以及把世界看為工作場域的思考框架,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Imagine what it would mean for us to break with this conception of ourselves as ‘working beings’, and of the world as a place of business”

📚延伸閱讀📚

📕”Work” 中文版「為工作而活」

一輩子有這麼長的時間是在工作,我們能不能好好與他共存,不要讓人生變成是為工作而活?

📗”Status Anxiety” 中文版「我愛身分地位」

來讀讀當代哲學家分析為何我們如此著迷「身分地位」,並且在人類歷史中最富足時代的我們,為何有著最深的焦慮感?

📘”Out of my Skull” 「無聊」的心理學

每個人都有感到 “無聊” 的經驗,可是你會怎麼定義什麼是無聊? 而且你會怎麼研究這個議題?在人腦進化的過程,“無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