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成功故事,我覺得企業失敗或是蹲低再跳高的故事,讀起來會更有收穫。畢竟成功的條件無法複製,但失敗中的反思,以及沈澱後再出手的心理調適,更可以讓人有共鳴,並且得到鼓勵和啟發。
其實戴爾公司的創辦人Michael Dell 第一本書 “Direct from Dell “ (中文翻譯「戴爾的秘密」)我在20年前就讀過了。當時氣勢如日中天的他,書中透露出強烈的霸氣和自豪。可是就像一般成功故事一樣,除了讚嘆他的生意頭腦和執行力,沒有什麼太多啟發。我覺得20多年後的這一本書好看太多了。讀起來仍然可以感覺他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但是更多願意分享中間起伏的過程,也願意分享低潮時的心境和挫折或是被誤解的感覺。在這些壓力下,他如何調整自己,或是讓自己被對的人包圍,以至於可以思考清楚,可以得到支持,然後找到再出手的勇氣和力量。他也在分享這些故事後,更多的道出從宏觀條件來看,他許多先天的優勢(例如出生的環境和時空背景)以及他人的幫助。
我很喜歡這本書交叉兩個時代的敘述方式。有點像是經典電影「黑色追緝令」一般,兩個不同時空的故事同時的敘述著,然後最後發現他們交織成為一個完整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就是他2012年開始思考要把公司帶下市,讓他們更敏捷也更有彈性做出所需要的轉型。另外一個故事,就是他從小長大到19歲時開始創業的經過。於是讀者會看到一開始的鏡頭是個中年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內心在掙扎要做一個巨大的決定。但一轉換鏡頭,是一個充滿好奇心,讓父母不知如何應付的孩子,找到電腦後好像開啟內建的「生意人」靈魂,就這麼不知不覺的開始創業了。
在那個中年企業家身上,看到的是作為世界頂尖電腦公司的老闆,即便賺了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無法想像的財富,為了要讓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以及上萬名員工可以有未來性,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並得到支持,有多少的難關以及不定時殺出的程咬金。在那個好奇心滿滿的孩子身上,看見的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力量。看見「不知道太多」時才會有的勇氣,「沒有多想」時才會有的信心,以及「不怕丟臉」時才會有的冒險精神。兩個人都各自有揪心的時刻,兩個人也都有稀奇古怪的巧合經歷,並且兩個人都有挑戰成功時,那種腎上腺素爆發的時刻。
很多時候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會更加的老練成熟。但有時不知不覺的,也好像覺得自己看盡了一切,反而更加保守,或是礙於面子無法歸零學習(擔心看起來很笨或是無用)。我從這本書得到的啟發,就是把那個初生之犢的優勢找回來是可以的。在他要把公司帶下市的過程當中,除了要面對董事會審慎評估和辯論的過程之外,身為龐大的上市公司自然也必須受到投資大眾的檢驗。當中號稱「華爾街的狼王」或是「企業的狙擊手」的 Carl Icahn 就明著要來吞噬他的公司,因此極力用媒體曝光和各種公開信的方式,號稱是要「捍衛股東利益」的讓事情推動困難重重。當時除了反對之外似乎也沒有提出更好的作法(就是聽起來似是而非的「把公司管理層換掉吧!」但也沒有要承擔什麼責任或是風險)。在戴爾與Icahn 交手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那個初生之犢的精神浮現出來。面對這樣的對手,真的無法用什麼理論或是大老闆的架勢去面對。他必須有創新的應對方式,以及即興反應的能力,更像是在街頭單挑,可是身為公眾人物還是要保持一定的風度。另外在每個難關中,思考的框架更是要打破,再加上不到最後一秒不放棄,才有可能享受的運氣成份。
一個沒有特別家世背景的人,也沒有大學畢業,過程中如和一邊做一邊學,不懂的就想辦法找人問,或是自己研究。或許他的創業故事是萬中選一很難複製,可是我相信這種強大的學習心態,應該是一般人也很可以擁有的。如果我們願意相信自己是可以一直進步的,不被「我是xxx科系畢業」的限制住,那應該就有一定程度可以發展不同面向的自己。或是,至少保持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可以減少成為玻璃心或是憤世嫉俗的人的可能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沒有更多好奇心,還有為什麼好奇心沒有被當成一個重要的領導人格特質?」
“ I don’t know why people aren’t more curious, and why curiosity isn’t considered a more important leadership trait“
📚延伸閱讀📚
📕”Didn’t See it Coming” 中文版「為時不晚」
每個人年紀都會歷經中年與老年,但厭世,疲憊,和自以為是等等,都不是必然的結果。科技的存在也不是問題的根源,只是加速了原本內心狀態的走向。
📗”Build”
iPod, iPhone, Nest 之父 Tony Fadell 出書分享他的「建造」哲學:建立自己的職涯,創造一個產品,開創一間公司,然後不斷的建造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