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不會不知不覺變成自己小時候最不喜歡的大人的樣子?(有中文版)
憤世嫉俗 (酸言酸語 “哎呀人生就是這樣啦!”)
道德妥協 (人在江湖嘛)
人際疏離 (真的是手機的錯嗎?)
迂腐脫節 (還老是在提當年勇)
自以為是 (我我我我我)
精疲力竭 (對人生還提得起勁嗎?)
心裡空虛 (即便好幾子登科了)
這幾個現象都是年輕時避之唯恐不及的,中年發生時覺得我怎麼會這樣,但其實大家都有可能會經歷這些狀態。有可能事先避免嗎?或是發現自己不知如何進入這些狀態時,有可能把自己拉出來嗎?
作者是一位領導力podcast的知名講者,同時也是一會教會牧師,並且曾經是執業的律師。他講到自己年輕時,不明白為什麼某些貌似成功的長輩會有這樣的情況?而他進入了中年之後驚訝的發現自己也有其中的一些狀態。身為一個要常常接觸人的講者,他更驚訝的發現每次分享這樣的心路歷程時甚至許多20-30歲的人都表示他們也有這樣的感受。作者舉出西元前九百多年的所羅門王就曾經在他的著作「傳道書」中說出這麼一段話:
「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
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
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
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有沒有這麼厭世啊!
所羅門是一國之君,也是以智慧和富有為名的人。看起來「厭世」的心態,是古今中外都有的現象。但真的只能這樣嗎?作者身為一位牧師偶爾還是會提到信仰對他的幫助。但他也很清楚的說這本書是寫給所有人看的,即便是無神論者或是不同信仰的人,面對這些狀況可能的「解藥」都是通用的。
我很喜歡這一本書的兩點。首先是針對每一個狀況的檢視方式以及對症下藥,作者都給出非常務實的做法。例如講到憤世嫉俗的部分,最好的解藥就是「好奇心」,但要問怎麼檢視自己是否還保有好奇心,以及如何從很厭世的狀態,開始挖掘出可能埋在心裡深處的那個好奇心,作者都有一些很具體的建議。在講到面對精疲力竭(burnout)的那一段,他提到的一些對策都是針對在有限精力之下可以採取的一些小步驟。至於被年輕的同事或是後輩不小心說出「這不是很簡單嗎?」,可能是很多中年人或是長者會惱怒的狀況,那麼在你平常的生活中可以有些什麼精心的設計,讓與時俱進的改變成為生活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突然有一天五雷轟頂的發現自己過時了呢?這些書中都有很多不錯的實際作法。
第二點就是整本書最後講到一個核心:「自知之明」(Self awareness),這裡講到的自我認識不是找人取暖或是一直關注在自己身上的那一種。我覺得比較像是勇敢拿掉濾鏡看看鏡中的自己,誠實的檢視自己的優點,不安全感,以及有限之處。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會體會自己多麼需要周遭人的建議和鼓勵。
當我們了解到自己的優點,才知道怎麼去發展並且使用在對的地方上。
而當我們真正看見自己的有限與渺小,才能夠重拾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每個人年紀都會歷經中年與老年,但厭世,疲憊,和自以為是等等,都不是必然的結果。科技的存在也不是問題的根源,只是加速了原本內心狀態的走向。其實隨著年歲,看到人情冷暖經歷一些令人失望心碎的經驗後,如果能停止怨天尤人的傾向,再度地去檢視自己的內心,其實更能多出一份年輕時沒有的憐憫和同理。讓你的盼望,好奇心,以及生命力,比初生之犢更有溫度,也更有續航力。
祝大家在年假期間身心都充分得到休息,重新得力!
中文版 「為時不晚:察覺7種有跡可循的內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