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What It Sounds Like

一本有趣的音樂科普書籍。一個人喜歡什麼樣的音樂?能代表他的人格特質嗎?而這些特質是否是可以用量化的方式科學分析呢?為什麼年輕時聽的歌曲,很容易成為年長後持續的最愛?(甚至覺得「以前的歌都比較好聽」)

其實我當時買這本書,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被封面的設計所吸引的,再加上書本的議題相當有趣,更是引發好奇心。作者用幾個不同的向度來分析音樂的類型,這包括音樂的真誠度、真實性(真的人聲或樂器還是模擬音效)、創新性、以及歌曲本身的旋律、歌詞、節奏、以及音色。每個段落的描述都有附帶的歌曲可以參考,閱讀的過程除了探索專業的音樂世界之外,還要搭配參考歌曲,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閱讀體驗。如果有接觸西洋音樂的人應該會有不少的共鳴和驚喜。

也因為這樣的寫作方式,讓我意外的發掘許多平常根本不會去聽到的音樂。講到真誠度,作者分享被譽為美國史上最糟糕的樂團「Shaggs」,這個樂團是由三個被父親強迫組成樂團的姊妹,用非常不精通的音樂和歌聲,以及父親親自出資所發行專輯。在YouTube上聽他們的專輯真的很像一群不太有音樂天賦,但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在家錄製的音樂。但在他們解散的幾十年之後竟然意外的被一些樂評拿出來欣賞他們天真未經雕琢包裝的原創性,甚至還影響了某個小眾的獨立音樂風格。講到歌曲的真實性,曾經幫知名歌手王子(Prince) 操刀混音與製作的作者,用其中幾首著成名曲說明當時如何創造所謂真實的音效。而說到歌曲的原創性,原本對 「肯爺」Kanye West 沒有太多認識的我,聽了書中提到的幾首歌曲,才體會到肯爺在音樂的創新性上面多麼的有才華,那些當時覺得很奇怪組成的音樂,經過了好幾年的現在聽起來還是很有新鮮感。

至於歌曲的組成,本身作者的描述更是傳神
旋律,像是歌曲的心,觸動感情
歌詞,像是歌曲的腦,傳達思想
節奏,像是歌曲的臀,牽引律動
音色,像是歌曲的臉,決定個性

每個人因為生命經驗的不同,在這幾個面向上自然會呈現出不同的喜好。每一章都有一些分析的方式,和這些組成在我們的腦中是如何影響化學作用的,以致於某些音樂特別吸引你。

我覺得這本書最酷的一點,是作者本身的故事。在高中時期因故終止求學的作者,非常喜歡聽音樂,但並沒有歌唱或者是演奏樂器的才華。為了要謀生的她因緣際會成了錄音間的音響工程師。她許多年來看似毫無用處的聽音樂功力,反而讓她有比其他人更敏銳的聽覺分析能力。後來再一次的機會當中他為知名的樂手錄音,而成功的專輯也讓她有了製作的機會。在將近20年豐富的音響工程與製作的生涯之後,作者很好奇人腦與音樂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於是她依然回到學校裡面成為一個腦神經相關的大學生,甚至後來興趣濃厚到研讀博士,進而成為教授。因此這本書每個篇章都是他跟學生說明音樂不同面向時的切入方式。另外在書本,最後她也從製作人的角度分享製作人是如何看待音樂的產出,以及跟藝人本身的理念和共識的形成。

這樣人生的故事真的會讓人感覺到持續學習和持續保持好奇心太珍貴了!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喜歡聽音樂,但沒有音樂創作或表演的天份,應該就無法走音樂的道路。但作者竟然可以從音樂的分析與製作,開創一條不同於主流的人生道路。從音樂的分析再切入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更是一個很酷的跨領域示範。從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感覺到她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從音樂的喜好當中去認識自己與別人。書中當然也提到越來越多電腦製作的音樂,但是熱愛音樂的人來說這只是一些工具而已,因為電腦模仿不來人生的體驗和記憶,更不會從情感中找尋共鳴,或是刻意創新冒險挑自己的舒適圈。

哪些藝人的歌曲叫好又叫座,還讓其他音樂人欽佩?


📚延伸閱讀📚
📕「我的流行音樂病」

作者熊儒賢是知名的音樂製作人,從80年代到現在仍活躍。從她分享的不同年代故事,可以感受到她對於流行音樂的真愛。好的流行歌,就像詩一樣,用精簡的文字傳達出活在那個時代人們說不出來的心聲,讓這個共同的情緒傳播的更遠更廣。https://dushuyizhi.net/mandarin-pop/

📗 “Creative Quest by Questlove”
知名DJ尋找創作的紀律

音樂人,樂團鼓手,DJ,音樂製作人,電影製作人,作家,餐廳老闆。多重身份的作者,探討創意的啟動,創作的過程,科技的影響,以及平衡創作中的藝術性與商業性,有很具體的想法。https://dushuyizhi.net/creative-quest/

📘「好音樂的科學」

身為物理學家同時獲得音樂碩士的作者,引用橫跨領域的各式音樂來舉例,也說明了音樂背後的物理原理。最後,還是邀請大家心胸開放多學會欣賞,不管是古典或饒舌,do-re-mi-fa-so 還是宮商角徵羽,各有特色https://dushuyizhi.net/how-music-work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