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Again 逆思維

一場AI 機器人與人類的辯論賽,雙方在走向辯論台的那一刻才知道辯論的主題。在15分鐘的準備後就要上場。一方是人類的辯論專家,另一方是閱覽無數資訊的機器人。這樣人類還有勝算嗎?

Adam Grant 不愧是知名的組織心理學家,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思想或是觀點形成後,為什麼難以改變?書中探討三個層面:如何突破自己的盲點,如何說服意見不同的人,以及群體是否有能力修正想法。這本書兼具有料、好讀、而且有許多實用的建議,推!

首先是我們對於自己的想法總是覺得合理不已,但想要保持心胸開放,好像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作者舉了一些有趣的例子讓人立刻進入狀況。我記得在其他的書看過,我們總覺得自己的理智像是黑白分明的法官,在判斷所有吸收的資訊。但其實我們的理智常常更像是公關部主任,幫助已經決定觀點(多半有情感因素)的主人找尋有利說法,並且合理化所有的證據。這本書分析背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時候會把我們的「觀點」和我們的「身分價值」綁在一起了。所以常常有「某個想法」的背後,出發點是「因為我認為我是這樣的人」。要能否決自己之前的想法,首先要能釐清「我的觀點」跟「我是誰」,也要有謙卑的勇氣。如果在發現錯誤並且修正中,找到進步的力量,就會發現”Unlearn” (砍掉重練的學習),是一件讓人保持活力的事情。

那說到說服他人呢?我們跟意見相左的人溝通時,是視為「戰爭」,「雙人舞」,還是「辯論」? 書中很有趣的例子,是美國棒球中,洋基與紅襪隊,雙方熱血球迷互相討厭的程度,已經超過賽事本身。他們在心理學研究過程中,看到雙方對彼此的觀感基本上是一樣的(「機車」、「討厭」、「愚蠢」),但球員被交易走那個討厭感也立刻改變(所以有電視劇在諷刺:「他們討厭是對方的球衣啦!」),這樣的世仇有辦法看到對方可取之處嗎?實驗發現,當個人有機會體會另一方的經歷時就是改變想法的契機。特別是很多的經驗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讓人感到那個討厭的對方跟我也有共同之處,進而讓隔絕的牆倒塌下來。

“Listening is a way of offering our scarcest, most precious gift: Our attention. Once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we care about them and their goals, they’re more willing to listen to us.”

「傾聽是給予對方最珍貴稀有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注意力。當我們展現在乎對方的誠意也在乎他們注重的事,對方才會願意傾聽我們」

你的溝通,是辯論,戰爭,還是雙人舞?

就像理智不是我們心中黑白分明判斷是非的大法官,更多的事實與證據,也不見得是說服他人最好的方式,甚至還容易讓人覺得被咄咄相逼。所以在溝通中,先要跳脫「戰爭」的氛圍,然後想辦法進到一種「雙人舞」的互動方式。這樣的互動方式,就要觀察對方的反應,同理他的動機,有退有進,才有可能逐步找到雙方合拍的節奏。(當然,也可能結果是推出舞池)

最後是探討,集體思考的修正是否可能,特別是現在社會要面對許多複雜的問題,不管是公共衛生、資源分配、世代衝突,都不會是簡單的問答題或是選擇題。而且即便往某個方向前進,總是會經歷情勢的變化,或是發現更多資訊的過程,這樣的集體的修正式學習,難度更高,但也會越來越重要。

書裡面有個有趣的建議,就是不要問小孩「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工作?」。先不要說,小孩之後會做的工作可能現在還不存在。但背後更重要的,是不要用某個工作或是職業定義他的發展。「當科學家」跟「研究科學」不一定是同一件事。在行業之間界線會越來越模糊的未來,每個工作的範圍也會動態的變化著,或甚至結合多種過去涇渭分明的「工作」。所以如果可以從小鼓勵這樣開放心胸的觀點,或許然後就不覺得「跨域」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了。

所以機器人和辯論專家誰贏了?(參考文章「沒有規則可循,人類與AI辯論究竟鹿死誰手?」)

觀眾從一開始聽機器人舉出多種清晰的證據,以為機器贏定了,到後來人類辯論專家用「以退為進」的方式,逐步贏得大部分觀眾的支持。這場辯論賽是在2019年舊金山舉辦的,或許現在ChatGPT出來會有新的變化,可是如果機器還沒有學會找出跟對方的共同點,學會從另一個人的視角去解讀資訊,或是學會在進退之間贏得認同,那麼AI 機器最好的發展,就是成為有這樣能力的人的超強工具。

📚延伸閱讀📚
📕”The Scout Mindset” 中文版「探子思維」人類生來是一種社群的動物,所以在保護 “自身立場” 和 “自己人” 的時候必然投入許多的情感與精力來鞏固它。而且人生當中如果每天一直在換立場,改變想法,必然是令人精疲力竭的。也只能挑選需要客觀判斷的事情來檢視。但令人振奮的是,雖然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是如此的困難,可是一旦願意接受新的更新時,看見不同的可能性突然之間就會變得不如想像的困難。而且只要願意保持這樣的空間,時常刻意操練,不需要是最聰明的人,也可以擁有不錯的判斷能力。

📗”Thinking in Bets” 中文版「高勝算決策」
不要被輸贏或是某個觀點綁架,而是要不斷精煉自己的決策過程。Annie Duke 是美國德州撲克常勝軍,在二十多年比賽後退休了,常常被許多組織或是企業邀請分享如何做決策。本身就是攻讀心理博士 (後來肄業)的她,意外踏上撲克桌,磨練出一套兼顧心理,腦神經科學,以及實戰經驗的一套決策法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