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 War 晶片戰爭

半導體大戰,「矽」說從頭

身在科技業的讀了會很有感,但作者很擅長解釋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技術和角色,讓一般人也可以容易理解。兼具深度,精彩度,和緊湊節奏,推!(中文版剛出來)

半導體產業故事的上半段,讀起來很有「武林群俠」的精彩感。人類對於「計算」的需求,不但沒有隨著科技進步得到滿足,反而因為工具越來越厲害而需求不斷擴大。從美國學術研究界誕生的電晶體技術,結合矽材料,讓真空管為主的運算迅速被取代,也快速縮小尺寸並且變便宜。一開始軍事應用得到了明顯的好處,但因著商業應用才讓創新大爆發。初期矽谷誕生的故事,可以充分感受到美國自由創新的能量。摩爾定律從一個見解變成整個行業前進的節拍器,而矽谷體現出來的是把科技大量生產的能力,滿滿的生產效率提升和硬體為主的功夫,跟現在的矽谷很不同,也是前英特爾CEO葛洛夫在過世前非常擔憂美國逐漸失去的能力。

當中最核心的幾號人物,不乏經歷戰亂的洗禮,從當時的視角應該很難想像他們日後對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力。由納粹歐洲逃離的英特爾Andy Grove (葛洛夫), 從中國國共內戰逃到美國的一名少年張忠謀,還有美國本土的幾個年輕工程: 德州儀器的 Jack Kilby和Jay Lathrop。整本書清楚的紀錄台積電的形成和現在的難以取代性,而每一段幾乎都有張忠謀的戲份或是影子,在每個興衰週期中一次一次更強大的出現。除了傳統的工程師,各種商業嗅覺靈敏的人也躬逢其盛的出現了。賣魚乾和糖出身的李秉喆說服韓國政府支持他搞出三星。在美國與日本競爭記憶體市場,做困獸之鬥的Micron( 美光) 找來當地最有錢的馬鈴薯商人提供及時雨的資金。Micron 老闆除了讓自家馬鈴薯成為麥當勞薯條最大供應商之外,也因為認為記憶體跟馬鈴薯一樣有產業週期性而霸氣支持,讓工程師們用創新讓成本壓到極致與日本競爭,保住了美國唯一的記憶體公司。

此時,各國政府的戲份也越來越吃重。美國以半導體為戰略的國際競爭手段也不斷的在歷史中重演。最開始是冷戰的蘇聯,只是蘇聯的作法太粗糙,大量竊取的技術機密但沒有孕育紮實研發的人才與環境,讓他們在美國制裁沒多久之後就自己消滅了。第二個崛起的日本,因著對於生產品質高超的執行力,以及像Sony這樣找到創新應用的幾個企業,讓美國越來越擔心。雖然日本沒有軍隊,但掌握半導體就是掌握世界的競爭力。同樣又是關稅懲罰,又是智慧財產權竊取的爭議,還有各式制裁手段。最後還是過度依賴政府補貼跟低利貸款的企業失去創新的原動力而逐步在半導體之戰沒落了。韓國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而受益,趁機崛起。台灣因著張忠謀與李國鼎,默默的以小弟之姿贏得信任也積累技術,也因著勤奮和政府的支持而紮實的建構起半導體產業。雖然最開始因為在美國代表的牛排上配醬油,還有表示美國有資本主義帝國的驕傲,而讓對方很不爽,但最終還是在半導體領域中與美國有最緊密的合作關係。

書本的下半段,大部分都是中國的崛起與半導體再度成為角力的核心。那些關稅,智慧財產偷竊的控告,與各式制裁又再來一輪。但這次跟過去不同,書中提到仍有技術竊取,但中國企業(特別是華為)重視研發投資,員工勤奮,然後政府俠帶著銀彈和政策支持(當然也講到各種騙局和丟到水裡的錢),也拿全球最大市場威脅利誘海外廠商。美國仍有優勢,但矛盾在於企業最大市場以及最大競爭對手是同一個國家。而具有市場吸引力的中國,矛盾在於如何在必須仰賴海外供應鏈夥伴的情況下壯大自己。日益數位化的世界和疫情起伏,只是更加速這個競爭態勢。

我注意到書中出現好多次的動詞 “Dreamed” (做夢)。矽谷的誕生,摩爾定律的誕生,運算力的應用,奈米技術的突破,國際企業的誕生,國家地位的提升,每個都是從夢想開始的。而且他們的夢往往超越自己環境的巨大,也有很多破滅的夢想。書中一步步顯明台灣在廿一世紀半導體爭霸戰中,被推上焦點的事實。身在這個颱風眼中的我們,既然沒有躲避的選項,或許應該像半導體武林群雄一般挑戰自己夢想更大,挑戰自己將失敗視為實現夢想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國家趨於內向的時候更多接觸外界,主動找尋位置,創造價值。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