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鮮卑、突厥、柔然、回鶻、樓蘭⋯⋯一個個像是武俠小說才會出現的國名,從中亞的視角來講述大唐帝國的歷史,有一種滿滿異國情懷的新鮮感!

這本書先是從絲路的崛起以及貿易的本質來切入主題。作者的歷史研究分析,絲路並不只是一條單一的道路或是某種浪漫的情懷,而是一個東西南北皆貫通的貿易網絡。這個網絡所涵蓋的不只是經濟上面的貿易,更是延伸的影響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再這樣歷史背景之下中亞的遊牧民族與中華的漢族產生了有別以往的大面積接觸。「五胡十六國」時期以及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在小時候讀中國的歷史似乎是一個黑暗混亂的時期。但是在許多漢人以外的歷史學家分析,有人說這是一段「華麗的黑暗時代」,因為不同種族大量碰撞產生一股活力。爾後的隋朝與唐朝就是這樣背景誕生的。

#貿易與帝國
如同近代一般比較熟悉的帝國,貿易所帶來的強大吸金能力,是一種帝國可以崛起的有利條件。在航海時代以及工業革命之前,最重要的交通與軍事戰力就是馬匹了。這樣說來,實在不該把當時擁有大量馬匹的遊牧民族想像成貧困的蠻夷。從作者的研究看起來,在當時絲路範圍裡面的這些城市,除了遊牧之外也有不少農業社會的強大基礎。再加上活躍的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實力,實在不容小覷。

其中一批精於貿易的人,就是「粟特人」,在絲路的網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中亞和唐帝國考古的文物當中,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蹤影。不同於航海貿易,可以移動大量笨重的貨物(像是大量的香料咖啡豆等等),絲路貿易一般運送的,是絲綢、藥品、人參、高級皮草、以及各式各樣的珠寶和馬具精品,換到現代的時空可以說是奢侈品的貿易。從漢人描述的歷史視角,這些邊疆的民族常常被視為蠻夷。但是如果把絲路在經濟和貿易的影響力,加上考古得知當時的中亞生活狀態,其實會有很不同的觀感。我想,比較可惜的是他們的歷史紀錄沒有足夠多的存留,加上整個突厥語系民族後來因為伊斯蘭化而有許多語言的流失。畢竟從後世的人看起來,歷史都是有書寫紀錄的人說的算。

#一個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帝國

閱讀這本書讓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描述堂帝國盛世的樣貌。以鮮卑族為主的李氏家族所建立起來的唐帝國,都還是帶著遊牧民族多元開放的性格在當中中。所以有許多中亞以及高加索人進入了中原地區,甚至還可以容許像武則天這樣子的女皇出現,這絕對不是儒家思想的漢人文化可以發生的。

書中描繪的長安城,像極了紐約一般的文化大熔爐。許多年輕的「胡姬」,「胡兒」 有著混血和異國情調的美貌而受到歡迎,彷彿像是現在中國會有迪麗熱巴這樣的明星。唐朝宮廷「十部樂」有許多是「胡樂」,彷彿是Spotify排名當中,有大量的外國音樂佔據排行榜,影響社會流行。而輕便的「胡服」架上配掛華麗馬具裝飾的馬匹,像是穿著打扮時髦的有錢人,開著各式引人矚目的跑車一樣。而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粟特人「安祿山」(An Rokshan) 基本就是一名洋將,在唐帝國多元種族的制度中爬升到皇帝的身邊。

#安史之亂是走在時代尖端嗎

這本書另外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是提到漢人史觀中的「安史之亂」,如果從整個亞洲歷史的走向看來是有一個決定性的意義。其實唐帝國之後的幾個中國朝代,都有所謂「征服王朝」的特質。在宋朝時代所面對的遼和金,最後替代的蒙古帝國,還有之後又崛起的女真族(清帝國),都有強烈的非漢族色彩。記得小時候常常讀到這些種族,最後都是被「漢化」了。我想從現在的了解,大概可以體會到最後用誰的文字,誰就容易有比較大的話語權吧?

閱讀這個國際化又多元民族的唐帝國,因多元而強大,但也因多元而脆弱,像極了現代的民主國家。日本作者特別想跟讀者說,民族國家並非必然,所以更應該開放心胸接納多文化的社會。資訊海量的現代,要突破演算法去刻意打破同溫層,真的決定了一個社會是否能因多元而韌性強大?還是因為多元而分裂脆弱?

「學歷史的終極意義,是舉凡人種、民族、語言、思想等等,沒有任何一個是純粹的,全部都是混合生成的歷史產物。因此應該明確認知道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優勝劣敗或是歧視的正當性⋯⋯故此,包含國境,國家的框架該如何處理?這是今後人類最重大的課題,值得認真探討。」

📚延伸閱讀📚

📕 “The Silk Roads
中文版「絲綢之路– 從貿易來看世界史」

大推!從貿易的觀點來看世界歷史。剛好在中國繪出“一帶一路”藍圖之際,明白這些地緣戰略思考,格外重要。從歐亞大陸貿易的觀點,重新詮釋絲路開啟以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其背後貿易產生什麼樣的決定性因素,或是造成事件導火線。

📗遊牧民族的世界史

游牧民族歷史整理的難度,在於書寫資訊不足,太多語言各自表述(華語,蒙古語,突厥語,回鶻語,etc)。所以由一位日本歷史學者講述,發揮日本人講究細節的研究精神,毫無違和感。

“不過度偏向特定價值觀的新世界史樣貌,就是從謙虛直率地檢視開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