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吃的閱讀 — 3之2》
從飲食看見世界各國各民是如此相似。人們常常在思考彼此的差異,卻忽略彼此的雷同。
“你我不見得信仰同樣的事物或是有同樣的政治觀點,但我們都能夠享受一頓美食。食物不能解決這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但它可以是一個起始點。當我們可以同桌共餐食,或許,我們也可以深入對話”
“You and I may not believe in the same things or share the same politics, but we can both appreciate a delicious meal. Food can’t cure all the world’s ails, but it’s a start. If we can share a meal, maybe we can share a conversation, too”
過去嘗試各國美食的時候,常常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版本,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時就好奇的買來閱讀(然後,裡面有很多美食的照片)。這本書是由之前所介紹的福桃大廚David Chang創立的餐飲雜誌 “Lucky Peach (幸運之桃) 其中一位作家 Chris Ying 所寫的。他們合作的非營利組織 MAD 是由一名丹麥名廚 Rene Rezdepi 所發起的兩日高峰會,邀請全球許多的廚師,餐飲家,寫作家,等等,齊聚哥本哈根來討論飲食的未來。有點像是餐飲版的世界經濟論壇吧?
書中集結了19篇不同的文章討論飲食如何讓他們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性,以及如何搭起人際之間的橋樑。
這當中包括吃法的雷同,例如
– 大家都喜歡拿麵皮包著肉吃
– 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做出各式炸雞
– 大家都會製造某些發酵的食材
– 大家都會拿某種葉子包著食材蒸煮
– 大家都愛芝麻雖然用法不同
– 香菜總是讓人分成兩派 😂
其中有一篇深入一點點開始說道,移民如何讓一個國家的料理更加多元。接著有一篇從移民者的角度講到這些家鄉料理,如何讓他們在異鄉能有精神的寄託,同時也常常是他們唯一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
最後一篇是星巴克在非洲負責咖啡溯源計畫的一名盧安達人,他說到咖啡如何拯救他的性命。身處在90年代種族大屠殺的盧安達,家庭不斷遷移,不斷成為外來者的陰影,總是伴隨著他。他後來有機會到美國求學,雖然是安全了可是總是帶著倖存者的愧疚。他發現在非洲家鄉大家種植的咖啡卻不了解其價值,在美國竟然是一個人際交流用的飲料,於是他就進入了咖啡的行業。在一個因緣際會當中他被盧安達政府邀請回鄉幫助他們的咖啡產業,但大部分的咖啡農人,是當年屠殺他的種族的另一個種族。當政府官員看到他本人時,說“你接任這個位置簡直就是自殺” ,但他下定決心要面對過去的創傷,並且幫助讀安達咖啡農建立自己的價值感” 。甚至他透過當年造成種族分裂的追溯制度,用來存為咖啡可溯性的有力工具,非常棒的一個故事!
(他的演講 “Preserving identity through coffee traceability” (“透過咖啡咖啡溯源來守護身份價值”)像是很棒的一個TED talk,可惜沒有中文字幕)
食物不只是營養,它也是記憶,是安慰,是文化,是人際的黏著劑。它會隨著人不斷的改變,也跟著不斷的產生出新的樣貌。
Your article helped me a lot, is there any more related content?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