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月份,世界衛生組織定調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事隔兩年後的今天,回首這段全球一起震撼教育的過程,從牛津大學兩位AZ疫苗科學家的筆下,看見全球一起面對病毒的挑戰,以及各式假新聞與陰謀論之下,全球各界更多的人還是選擇眾志成城完成一件史無前例的任務,推!
「也許我真正理解到的,是科學本身需要被看見,然後,人們就會了解科學,並且信任科學。這樣的過程並非盲目跟從,而是要扎實的去挑戰,畢竟有些科學家會犯錯,有些會作弊。這樣的參與及了解,有助於制定更好的政策更理性完善的決策過程,以及更有希望的未來」
– 凱薩琳·格林 AZ 疫苗研發科學家之一,也是本書作者之一
從疫苗研發科學家的視角來回顧整個疫情爆發至今的一個經過。其實他們也和一般人一樣不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但整個科學界有許多人一直努力著在為這個不知何時發生,不知何種面貌的「疾病X」做各種的準備和演練。當新冠肺炎疫情真正爆發的時候許多科學家心中的O S是「這就是我們一直預期會發生的疾病X嗎?」
我很喜歡這本書有兩個點。首先兩位作者都有能力用不同的比喻,深入簡出的給予一些科普的知識。其中有一位熱愛烘焙,所以他把疫苗製作的過程用烘焙蛋糕來比喻,從原料、保存期限等等,讓人非常容易理解疫苗製作過程和必須考慮的時間點。另外她們也很清楚的介紹從古至今各種不同疫苗的種類,每種疫苗的原理和優缺點。即使是這些科學家身邊仍然不乏對於疫苗有誤解的親朋好友,書中也把這些不同誤解一一的說明解釋。從初中也會學習到一個疫苗的研發不能只看所謂的「效力」(他們也是先講求不傷身體)。同時必須考量原料取得的成本以及難易度,分散到不同國家維持品質的生產的難易度,以及運送和保存的難易度等等。牛津這個團隊的開發宗旨是要讓有效地疫苗能夠遍及世界各地,特別是弱勢貧窮的地方。因此當媒體把整個過程簡化成某個分數,或是聚焦在某個單一事件的時候,很多為著全盤的思考就看不見了。
另外一個我很喜歡的點,就是這幾位科學家非常誠懇地敘述了在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當中,種種的興奮、迷惘、挫折,以及憤怒。特別是針對疫苗在一年半之內就可以開始使用,在過去歷史中最快的一次疫苗研發紀錄花費四年,而之前的疫苗沒有10年是不太可能推出的。所以AZ疫苗研發的過程當中,有許多的批評是認為他們能夠如此快速是因為省略某些過程或是,偷吃步。有些政治人物甚至用疫苗快速推出的速度來展示自己的領導力 (但這樣的說法讓人感覺到政治壓力凌駕人體安全)。兩位作者很清楚的說明其實現在世界各國監管,以及人體試驗的制度,是非常嚴謹的。這次新罐肺癌疫苗可以如此快速的研發並且推出,一方面是歸功於各國的科學家無私的彼此分享研究發現,讓整體對這個病毒的學習快速往前。另外一個以往常常讓疫苗研發花很長時間的,是因為經費不到位。但這次各界看見事態的嚴重性,因此各國政府、研究單位、和民間企業合力投入,這樣的合作在人類歷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
兩位作者以及身邊的許多科學家,與世界大部分的人一樣,當下完全不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他們各自還經歷了離婚,身體病痛,以及身邊親友染液過世的各種打擊。他們也必須面對許多假新聞,反疫苗者的抗議,八卦媒體的肉搜與騷擾,甚至在第一位人體試驗者注射疫苗之後,媒體傳出他死亡的消息 (真的不知道傳這樣消息的人是什麼居心?),他們必須抑止憤怒的心情,平靜地澄清。除了穩住自己的情緒,耐心說明解釋,同時也必須安慰一起合作的夥伴們。這個過程當中,為了讓疫苗研究人員絕對不能染疫,團隊成員們保持高度的社交隔離,也讓整個團隊的合作困難度更高。但是,「想要用疫苗研發來拯救性命」的使命,讓所有的人在各種挫折當中仍然勇往直前,特別當他們看到許多願意做個期人體試驗者的無私,有些人是因為工作需要,有些人是希望能夠盡一己之力,而更有些人是看到親友過世,決定要加速疫苗的推出避免更多的不幸。
最後兩位作者提到,即便現在新冠疫情逐漸的減緩,這樣的疾病大流行都有可能再發生。過去科學界許多的努力奠定這次快速推出的基礎。但我們這次也很明顯看到對抗全球流行疾病,絕對不只是科學界的事情。如何更好的跟企業界、政治界、媒體界、以及一般大眾來溝通並且建立信任,才能夠在下一次得到更好的結果。他們出這一本書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明白科學家所見的。如果能多讓一位長輩安心在醫生允許下打疫苗,多讓一些年輕人好奇並且願意加入,多讓一些孩子嚮往科學學習,那麼,她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了。
📚延伸閱讀📚
📕”Premonition” (中文版「預兆」)
用追劇的方式,回看2019年底開始新冠肺炎從蠢蠢欲動,到鋪天蓋地的過程。為什麼很多小人物的聲音被忽略?
📙”The Code breakers” (中文版「破解基因密碼的人」)
同樣是兩位女性科學家通力合作的精彩故事
📒”Influenza” (中文版「百年抗疫」)
1918 年流感大爆發如何改變世界
解封後溫布頓網球賽開場前向作者致敬
I don’t think the title of your article matches the content lol. Just kidding, mainly because I had some doubts 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