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的媽媽,遇上頂尖AI監控的世界,會變成更好的母親嗎?說好今年想多讀一些小說的,母親節讀這個故事剛剛好!很有原創性,但也有點驚悚,有點哀傷。
Frida Liu 是在費城一名中國二代移民的母親,老公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外遇了,現在跟小三住在一起。一個人照顧年幼的女兒,又想兼顧工作的她,睡眠不足而且精神緊繃。因為古板的老闆不願意把文件電子化,有一天她想去辦公室拿文件 「幾分鐘就好應該沒關係吧!」結果一走出家門,就有一股說不出的逃脫自由感,她好內疚但無法抗拒這樣的感受。一個多小時後回家,發現她已經被鄰居舉報,女兒被帶走,然後她要被監管。
「I had one bad day」(有一天我感覺很糟)
這一天就是她夢靨的開始。驚慌失措的她家中被政府安裝了監控系統。她只好跟律師朋友討論,我該在鏡頭前表現如何才會讓他們覺得我是好媽媽呢?我該把家裡整理得更乾淨嗎?還是我該表現出常常在痛哭懺悔的樣子?政府指派的社工安排了兩次的家庭探訪,讓暫時安頓在爸爸那邊的女兒來跟媽媽見面。當女兒看到好久不見的母親自然激動不已,完全不聽指揮。社工要求母女兩在自己的面前示範他們平常怎麼玩玩具,但女兒只想抱抱完全不想玩。就在混亂當中無法理解的小朋友硬是咬了社工一口。於是在法院當中宣判女兒的爆衝是因為她過度保護。雖然她的罪行還不到要坐牢,但他必須配合政府去上一個「好媽媽學校」讓政府來決定她是否可以多陪女兒的監護權。
「好媽媽學校」不是監獄,但也差得不遠了。Frida 遇見各式人種以及各種年齡的母親,因為各種理由被送到這裡來。她們被要求穿著一樣的制服,每天固定的作息,並且要定期接受心理諮商師的治療。這時候學校的主任帶來一批小女孩。每個小女孩的種族都跟被指派的媽媽類似。當其中有幾個母親驚嚇的問這些孩子是從哪裡來的?更驚嚇的事情就發生了:這些看起來像真人的小朋友其實是最尖端的A I機器人。他們的眼睛會錄下一切跟「母親」互動的影像,他們的人工智慧會判斷母親的各種反應是否符合「好媽媽」的條件,而那些錄下來的影像經過後台處理,會提供給諮商師以及法官最後判定的依據。這些母親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因為被懲罰必須不斷地回過或是被奪取跟親生孩子通話的權利只好配合。到後來有些母親對這些機器人孩子產生矛盾的依附情感。甚至母親們之間因為競爭,開始勾心鬥角,或是因為孤單而產生依戀。Frida 看在眼裡只覺得自己是個旁觀者。她只想要趕快通過測試能夠跟女兒團聚。她能成功讓法官把女兒的監護權給她嗎?
雖然是個小說,但故事隱約點出很多社會現象,特別是對於做母親的女人。學校中每週的「課程」,有些看起來合理但實際很難的,也有荒謬的要求。種種關卡圍繞在「媽媽應該… !」然後達不到的時候,各式的專家就會貌似關懷的想辦法要把你教到會 (“fix you!”)。
再來,「好媽媽學校」因為是學員間的排名來決定成績,因此過程當中就帶來無止盡的比較。Frida 有好幾週因為抓到其中的訣竅而名列前茅,但第二天卻被告知遊戲規則改了她必須在維持一次的前兩名才能夠跟自己的女兒視訊通話。不斷改變的遊戲規則和提升的標準,讓她到最後崩潰的抗議。這樣卻被學校裡的工作人員說,這就是她情緒管理不佳以及容易憤怒的證據。其實真實世界中,社會也有時候會用一些無謂的標準,讓做母親的人有比較的壓力。而且所謂「好媽媽」的標準,常常是一個移動的目標,不停的越來越困難,好像讓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夠。
“ I am a bad mother, but I’m learning to be good”
(我是個壞母親,但我正學著變成好媽媽)
這一句話是學校要求母親們反思的時候要大聲說出來的。我看這本書的評價有點兩極,因為有些時候不太容易同情故事的主角Frida。但我閱讀的時候總覺得她被無止境的愧疚感所淹沒,這個愧疚感讓她疲憊不已。她不斷地回想著,如果那天不要出門就好了,如果當時做什麼或許前夫就不會離她而去,如果他當時聽父母的話或許就不會認識這位前夫,如果,如果,如果。她因為愧疚感也讓很多憤怒的情緒被扭曲。在離婚的法庭上前夫一邊聽著宣判一邊握著她的手,她竟然覺得有點溫馨?(她的離婚律師對於前夫的自私和情感操控感到憤怒)在學校中看到小三貌似無辜的把女兒當成自己的,竟然愧疚於自己的憤怒?小三種種文青行徑(心靈淨化,無麥麩飲食,手作點心,等等)完全就是Instagram 上面「好媽媽」形象的代表,讓Frida更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
故事裡種種「高科技」的想像:可以亂真的機器小孩,還有大量監控,從數據中「公正,客觀,科學」的來做判斷,很容易讓讀者反思,科技這樣走下去,到底誰是主人誰是奴隸?人們更自由了還是更焦慮?不管是母親或是父親的角色,旁人的指點和好意真的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這個有點類似「1984」的小說先拉出一個極端的情境,我相信是要讓讀者深度思考,到底什麼才是一個對人有益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