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ght Vision

負面的情緒在我們的語言中常常被視為是黑暗的。這一個大力鼓吹追求快樂,與正能量思考的世界中,我們有可能用另外一種眼光看待這個黑暗嗎?

「不要老是往壞的想嘛!」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啊,想想那些比你慘的人」
「不要再悲傷了,趕快讓自己忙起來吧」
「怎麼這樣子一點點事情就生氣了呢?」

作者是一位大學的哲學系教授,在專研西方哲學的世界中,他意識到古代的哲學把這些負面的情緒:包括憤怒,悲傷,焦慮,哀痛等等,描繪成一種不理性的狀態。而現代的心理學,因著對於人體與大腦研究更多,會把一部分認定成是一種生理的疾病。作者在研究人類情緒的黑暗面時,發現我們現在的社會太多強調快樂與正面情緒的重要。當然他明白一些精神疾病的真實並且治療的必須。但是他認為過多想要用光明去消滅黑暗情緒的傾向,會把過多應該屬於正常情緒的一部分對,當成是問題或疾病來面對。那會不會有一部分這些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我們太想用正能量來對抗而多出來的呢?

針對五種「黑暗」的負面情緒作者各自有不同的哲學思辨,但也有很多真實的故事

#憤怒
在講到憤怒這一段,我有點覺得他提到關於種族和性別歧視的議題稍微多了一點。或許是因為作者自己身為墨西哥裔的美國人,從小看見家中的長輩對於某些對待產生的憤怒情緒,被當成是一種不理性或者是情緒控制不佳的象徵。

但我非常認同的,是在憤怒底下其實常常帶有其他更底層的情緒在,有可能包括不安全感或是恐懼。所以當我們太快壓抑憤怒,有時候會錯過那個了解更底層根源的機會。另外他也把「憤怒」與「仇恨」兩者做了一個清楚的區別。憤怒的對象有時候是對於現況,而仇恨的對象往往是針對人。所以如果可以不要太急著用各種正向情緒去消滅憤怒,而是仔細聆聽他所傳達的訊息。那麼「憤怒」就會有機會是一個帶來「改變」的契機。

#痛苦&哀悼
每個人的生命當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痛苦。而隨著年齡的漸長,親友的離世所帶來的哀痛也都是必然的過程。當我們說「節哀順變」其實都是滿滿的好意,但是節制那個來到的情緒並不會讓他消失。作者在書中講道的一些痛失親人的人的故事。常常他們要振作起來,是因為哀痛的情緒有可能讓周遭的人招架不住,或是覺得尷尬。所以他主張,我們可不可以讓經歷痛苦與哀悼的人仍然感到尊嚴?即便他們落魄無力,我們也不要努力的想要鼓舞人。反而是靜靜的陪伴,不因為不舒服的氛圍而離開。歷經痛苦的人,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要麻木自己不痛苦的感覺,反而有可能不小心被一些事物(酒精、藥物、忙碌等等)給捆綁了。但是如果願意在那個黑暗情緒中多待一會,其實他會更有人性,更能體諒他人,而同在痛苦當中的人會有一種新的親密連結產生。

#憂鬱&焦慮
作者所教導的大學生當中將近三成有憂鬱和焦慮的現象。有很多討論在批評是否年輕的一代抗壓性不足(每一代應該都覺得下一代抗壓性不足吧?),但是他體會到許多他的學生在小學時期因著2008年金融風暴家中經濟狀況產生很大的變化,而他們大學四年當中是美國政治非常兩極化也很檯面化的時候,好不容易大學畢業了,卻碰上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打亂世界所有的節奏。而身在許多墨西哥裔的族群當中,學生的一些家人是所謂必需上班的essential worker,在免疫力還不足的當時常常要面對親友定時的噩耗。除了環境的因素之外,作者提到社群媒體上太多強調快樂以及太多強調藥物治療反而是讓當事人更加的焦慮。如果把焦慮是為是一種儆醒,就像面對大場面的緊張,其實代表的是重視,至少會讓當事人不要在負面情緒隻上再貼上「有問題」或是「不夠堅強」的標籤。像是電影「腦筋急轉彎」當中,小女生一直想用「樂樂」來主導情緒,但是最後她學到,適時的讓「憂憂」出來,其實是一件好事,也讓她在脆弱當中更接納自己,也與家人更親密。

 

「當他人表達痛苦的時候,或許我們需要的是把光線調暗,並且讓我們的眼睛適應這樣的視角」

“When people expressing pain, we need to dim the lights and let’s our eyes adjust”

📚延伸閱讀📚
📕”Atlas of the Heart” 心的地圖
好好認識不同情緒,像是認識人體不同器官一樣!當我們可以精確認出情緒,才能知道怎麼理解自己的狀態,也才能好好應對。作者提到他們研究的目的是透過更豐富的情緒字彙,幫助人們可以更好理解自己。真正能夠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會不被情緒所掌控或是迷惑。而且只有這樣才能夠學會健康的與他人連結。

📘 “The Choice” 中文版「抉擇」
關於療癒和恢復整全,並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公式,但卻有一些步驟是可以學和練習的,個人可以把它們編織成適合自己的舞步,是邁向自由的舞步”

📗”The Power of Regret” 懊悔的力量
“No Regrets” (無悔)是許多人會選擇的刺青,但很有趣的是,每年也有許多人之後後悔了想要除去這些刺青,甚至花上比當時刺的時候多十倍的時間與金錢。看似正能量滿滿的「無悔」口號,到底是可以激發人,還是其實忽略了這個人類共同經驗可能的價值?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