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of Regret

千金難買早知道(有中文版了)

“No Regrets” (無悔)是許多人會選擇的刺青,但很有趣的是,每年也有許多人之後後悔了想要除去這些刺青,甚至花上比當時刺的時候多十倍的時間與金錢。看似正能量滿滿的「無悔」口號,到底是可以激發人,還是其實忽略了這個人類共同經驗可能的價值?

作者Daniel Pink 寫過很多暢銷的書,他擅長選擇一個非常通用的議題,例如”Drive” (中文版「動機,單純的力量」)講到人類內在驅動力從何而來?還有 “When”(中文版「什麼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講到時機點是天註定還是個人可以做些什麼?他總是會引用到許多心理或是社會研究的發現,試著用簡單易讀的方式分享出來,通常也會有可以實際行動的方法。為了探討關於「懊悔」的議題,他和資料分析公司透過網路的力量收集了數千份美國人的「懊悔調查」,試圖在不同性別/年齡/種族/經濟狀況的人們,了解大家對於懊悔的看法,以及最懊悔的事情是哪幾種。表面上讓人懊悔的議題五花八門,但許多核心的點是共同的

「早知道應該努力點」
「早知道應該大膽冒險」
「早知道應該做對的事」
「早知道我應該主動聯絡」

這背後是人們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穩定良好的生活品質,需要成長,需要良善,更需要愛。

「懊悔」來自於人類獨特的編造故事能力,我們不斷地在回顧過去中強化或是重新編輯過去經歷的「故事」,而對於沒有走的那條路或是未知的以後,也同樣編織著讓我們自己相信的故事。這些故事跟現實的落差,常常就是負面情緒的來源。我們身在故事中,又是演員,又是編劇,還常常想要當導演,自然就有很多矛盾在當中。

我很喜歡作者提到的其中兩點:

#故事的方向
當這個故事的方向是把懊悔事件解讀成對於個人人格的評價 (我是個糟糕的人),那就很容易深陷其中轉不出來。如果故事的方向是解讀為對於當時行為的反思(我做了錯誤的決定),那就比較有機會可以從中得著些什麼。另外我們也會想像故事中他人的反應「別人也都覺得我不好」「我要是突然聯絡一定很尷尬」,我們對於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但有趣的是當問題換位的時候,往往我們也不見得會用那麼苛刻的方式反應。

#為誰而寫的故事
在懊悔的過程中,總是理智思考與情緒在不斷交手。一般我們想像理智像是穿著黑袍的法官在判定是非,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理智有時候更像是公關經理,幫著大老闆提出合理的官方說法。那個大老闆就是我們的信念,而信念很容易被情緒強化。如同前一點講到故事的方向,理智往往會按照那個方向,編寫出讓自己覺得合理的解釋。

書中不同篇幅分享人們後悔的事情,讀起來雖然很能想像當事人的難過或是羞愧,可是卻意外的療癒。人生不就是因為各種正面負面經驗所組成的嗎?我覺得很棒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對於「好好處理負面情緒」有更高的討論和接受度。唯有接受它的原貌,好好面對,才有可能不讓它成為它的奴隸。所以不是忽略懊悔的感受,或甚至把它埋起來,乃是在坦然面對時,想像有沒有可能給它意義呢?

其中有個方式很有趣,就是寫一份「懊悔履歷表」,就像寫履歷表一般,但不是紀錄成就或是豐功偉業,而是那些後悔的事情。許多研究和實驗中看到,光是這個過程就可以幫助我們從第三人稱視角重新的來看待不堪回首往事,甚至有機會提醒我們心中那位編劇,會不會其實也有不同版本的故事呢?會不會”Only if…” (早知道當時….)的劇本,其實有機會看見 “At least…” (至少我度過了,學習了,謙卑了,放棄執著了,得到了什麼,不會再重蹈覆轍了)

「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There is a crack,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s get in” — Leonard Cohen, 1992)

願你我都學會從裂縫中找到光,從光裡面找到前進的力量。

 

中文版「後悔的力量


📚延伸閱讀📚

📙”The Choice” (中文版 “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
“關於療癒和恢復整全,並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公式,但卻有一些步驟是可以學和練習的,個人可以把它們編織成適合自己的舞步,是邁向自由的舞步”

📔”The Midnight Library “(中文版「午夜圖書館」)
“Sometimes, the only way to learn is to live”
有些事情,我們只能藉著活著經歷才能學到

📘”Atlas of the Heart
作者過去一直覺得他的研究室為了要讓人理解他人的情緒。但多年之後他認為我們都沒有辦法真正完全的知道他人的感受,可是我們都可以學會透過認識自己建立健康的自信,學會不帶批判的與他人一同站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