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ise of the Rest

美國是否能延續”United States of Possibility”的活力?新創的能量絕對是重要關鍵,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全部仰賴矽谷。很巧的是我前幾週在美國境內出差,剛好拜訪了其中幾個城市,讀起來非常有感覺。

本書作者是早期互聯網關鍵公司之一 – AOL (美國線上)共同創辦人 Steve Case所寫的。在離開AOL之後,他致力於扶植美國境內的新創公司。其實當年AOL是在華盛頓DC所創立的,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起飛,大量新創的資源與能量就更集中在矽谷。作者意識到這樣地理上的資源不平均,其實對於整體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於是他用自身的力量成立了一個專門扶持一線創業城市(矽谷,紐約,波士頓)以外其他地方的組織。用他積累的人脈找到足夠的資金,但是開著一個大巴士在美國境內巡迴。他們所到的每個城市,就會為當地的創業者舉辦競賽。除了讓贏得最多評審青睞的創業團隊獲得一筆創業資金之外,更是把人脈、經驗、和關注度帶到當地去。他們也與當地的政府或是當地民間團體一起合作,為當地原本就蠢蠢欲動的新創能量,踮起一把火並且添加足夠的燃料。

在書中不乏許多過去有輝煌歷史的城市。在每個不同時代的變遷,科技都會帶動某些區域的經濟發展。但是當那個產業不知不覺變成夕陽產業的時候。常常就變成一個沒落的代表。不但原有的產業逐漸衰退,年輕人也認為只有往其他城市才有發展機會。產業看不見起色是一回事,但一個城市看不到盼望甚至認為自己是沒落的代名詞,那種負面的心理狀態更是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這當中包括曾經因為鋼鐵而興旺的匹茲堡,因為汽車產業而鼎盛的底特律,還有因為煤礦產業而活絡的巴爾的摩,甚至有些曾經因著某些農業作物經歷過好日子的中西部城市。

#一群在乎家鄉的人所建立的社群
在作者分享的這些案例當中,常常看到的共同點,就是那些熱愛自己家鄉的人。有些是離開到大城市打拼後,返鄉幫助自己的城市。有些是一直待在那裡,用各種辦法把資源吸引過來。共同的就是建立”Community” (社群),當有夠多一起熱愛家鄉的人,在乎他們自己的城市,就會開始想辦法了。這個效應,在疫情之後更加明顯了。因為遠距工作,或甚至很多生活型態的重大變化,在美國許多人選擇返鄉。既然食衣住行都可以線上完成,哪有什麼理由他們不能在家鄉創業呢?

#不要盲從
再來,就是他們總是思考真正想解決的問題痛點是什麼?然後自己城市的特色是什麼?這一點我覺得很棒,因為並不是盲從於潮流 (什麼產業夯?什麼東西賺錢?),而是回到創業的本質 — 用新的方法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也讓我想到的世界上許多城市曾經立志打造 「XXX的矽谷」,殊不知矽谷不是個地方而已,更是一個文化。常常那些「之前曾經輝煌的夕陽產業」反而是一個新的機會,因為網路科技發展,已經到了虛實整合的時代,也就是更細分到各行各業的應用。這些「前產業」的底蘊還在,只是需要用新的眼光和思路來找出一條新道路。

#新創有許多樣貌
當中有許多創業者是從自己或是親友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著手開始創業的。不要說不會寫程式,甚至是沒有那個行業的專業背景。可是就是因為夠在乎,他們會願意花時間研究,詢問專家,做出簡單雛型,不斷尋求反饋。這跟大部分想像的「新創」樣貌不完全一樣,但會不會這才是最純粹的新創精神呢?看著書中不同的案例,有醫療,農業,畜牧業,還有運動相關。另外一點很棒的是,作者分享的那些沒有被評審選中獲得投資基金的公司。雖然在競賽當中落選,但這些創業家都覺得過程本身讓他們收穫滿滿。甚至有一些音者這個過程得到新的啟發,反而優化或甚至改變的方向,而在多年之後回饋作者,他們走不一樣的路所獲得的成功。

其中一場到了拳王阿里的故鄉。拳王紀念中心牆上寫著一段話,或許就是創業者最好的詮釋:

「讓你感到疲憊的不是那個高遠的目標,而是你鞋子裡的石頭」

“It isn‘t the mountains ahead to climb that wear are you out, it’s the pebble in your shoe”

反思一下內心給自己的限制是些什麼?卡住自己的又是什麼?倒掉那些小石子,可能會找到心中新的一股力量,讓你爬上自己都不敢想像的高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