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y Who Lived

哈利波特替身,「大難不死的男孩」真實的人生故事

雖然作者David Holmes不是名人,但是世界上很多人都看過他的背影。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坐上飛天掃帚參加魁地奇大賽的人。他雖然是一個不懂魔法的麻瓜,但哈利波特電影種種神奇的特效,卻是透過他能完整的傳達。

2009年1月,David 在試拍《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時,霍姆斯在特技表演中意外傷到脊椎。本來他還希望有一天可以痊癒而重返工作。但事與願違他已經傷到脊椎並且徹底的癱瘓。從參與世界知名的電影,建立所有特技演員都會羨慕的事業,到急轉直下變成癱瘓的傷殘人士。歷經這樣殘酷打擊的他,竟然散發著自信並樂觀的強大力量! 閱讀他的故事,讓我想到費德勒在去年一場大學的畢業典禮勉勵同學們說

「負能量只是無謂的耗損自己的能量」
(Negative energy is wasted energy)

#從翻滾男孩到哈利波特
作者小時候就是一名十分頑皮的孩子。因為個子非常矮小,在學校很容易被欺負。所幸的是父母順著他好動的天性,讓他學習體操運動。在體操的世界當中,他建立了自信,也因著每次挑戰高難度動作而一次一次增強自己的勇氣。

因緣際會之下,他在青少年時期就獲得了作為特技替身的演出機會。這樣的機會打開他進入演藝圈的大門。書中揭露了許多關於特技演員的世界,甚至動物特技演員的一些有趣行規。從作者的經歷當中可以理解到,當一名合格的特技演員有非常多的訓練以及培訓的過程。從單純的體操選手肢體能力,到如何在螢幕上呈現最逼真的動作,其實都是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經驗積累。

矮小的身材讓作者在青少年時期也意外的成為哈利波特的替身。因著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賣座,作者的人生在年輕的時候也跟著水漲船高。他見識了好萊塢頂尖世界的內幕,見識了哈利波特年輕演員們被迫快速長大的過程,他自己也賺取了同年紀的人難以想像的財富。

#遭遇重大打擊的選擇

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看起來人生就是一場無限暢飲的派對之際。在2009年拍攝期間的特技綵排過程,他從高空中一躍而下意外的折斷了自己的脖子。回想這個過程,其實有很多的傷痛以及創傷的記憶。

在意外發生的初期,不免有許多哈利波特劇組的名人好朋友們絡繹不絕的來探訪他。但時間久了之後他的病房從人人羨慕的訪客群,逐漸只剩下醫療機器運作的聲音,以及那個令人感到窒息的安靜。這時作者真正經歷了創傷的那些步驟。少了那些令人羨慕的外在條件以及各種的喧嘩,他才被迫要真實面對自己的處境。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內心深刻感到不公平,並用各種荒唐的行徑表達自己的憤怒。最誇張的一次,是他遭拒許多酒肉朋友奢華的出遊,並且利用自己是殘疾人士想要偷偷攜帶毒品被抓到。雖然最後他是有驚無險的被釋放,但這次的經驗讓他似乎瞬間清醒了過來 — 人生是如此的無常與短暫,難道他真的要用這麼荒唐的方式傷害那些愛他的人,並且浪費掉剩餘的年歲嗎?

#特技演員如何化恐懼為助力

從體操選手時代的訓練,有許多心理素質,就已經成為他日後面對困難挑戰的重要幫助。作為體操選手或是特技演員,自我懷疑絕對是一個大忌。唯一能做的是全神貫注的專注當下,不理會周遭人的吵雜聲音,不理會心中那些「萬一…」 的自我懷疑。

在面對高難度的動作時,他從小就學會把動作拆分成一個一個的小步驟。因為想到整個動作會覺得很困難而心生畏懼,但拆分成一個個小動作時,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各個擊破,而不會被恐懼所淹沒。

過去任何高難度的特技動作從來沒有真正的讓他恐懼。但癱瘓之後,他才真正的體會到被恐懼淹沒的感覺。害怕周圍的人離開自己,害怕在大庭廣眾之下身體突然的反應,害怕沒有身體機能之後自己不再是自己。面對這些恐懼,他後來終於決定一步一步以及一天一天的拆開來面對,也不再把恐懼看得那麼大。他也開始學會把每一小步的進展看成是值得喝采的勝利。他開始想像著各種無障礙房子的設計,他開始思考如何用音樂來療癒不同心境時的情緒,他也認真地面對自己錢財的使用如何真正發揮到最大的價值,並且幫助有需要的人。從一個無時無刻只顧自己享樂的人,變成一個熱愛生命,並且發揮創意為他人帶來價值的人。

後來,他和哈利波特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一起籌備一部紀錄片《大衛荷姆斯:活下來的男孩》,他從作為哈利波特替身的過程,一直到成為脊椎傷害癱瘓人士的故事拍攝下來。丹尼爾還親自擔任執行製片人。這部紀錄片在HBO發行,並且後來也得到許多獎項的肯定。

雖然作者的身體只會漸漸的衰退,甚至有一天他必須倚賴機器才能夠呼吸。但他已經全然地專注在擁抱所擁有的每個今天。他說,他多麼想再能夠體會站起來或是自理生活的那種感覺,但他也並不後悔。因為就是這一場災難,使他徹底地長大也徹底地活了過來。現在的他積極的幫助新的脊椎受傷或是癱瘓者,讓初逢重大打擊的人們,能夠看見他們的未來仍然是有希望的。閱讀這樣戲劇化的故事,好像面對自己的挑戰,也可以很務實的選擇樂觀面對。

「痛苦是難免的,但是否感到折磨卻可以是一個選擇」 (Pain is inevitable but suffering is a choice)

作者TED talk

📚延伸閱讀📚
📕 There’s a Hole in my Bucket

魔戒作者托金 (JRR Tolkien) 的曾孫當中,有這兩位感情極好的兄弟檔羅伊 (Royd, 本書作者) 和弟弟麥可 (Mike)。幾年前,平時好動又喜歡捉弄哥哥的麥可,得了漸凍人症,在40歲生日之前驟然過世。傷心欲絕的羅伊,從弟妹手中得到一封信,是麥可生前指定要他完成的人生待辦清單 (Bucket List)。面對過世親人給的待辦清單,他會如何接招呢?

📗 “Grateful American
阿甘正傳丹中尉演員的故事

“阿甘正傳” 裡頭 Lieutenant Dan (丹中尉)的演員新出版的自傳。很精采的人生故事,很有誠意的一本書。

“丹中尉”這個截肢退役的軍人,一度迷失自己,痛恨自己為什麼活著,到後來的振作,讓人印象深刻。關心軍人的作者,和幾位好友成立了 “Lieutenant Dan band” (丹中尉樂團) 無條件義演給各處部隊和退役軍人 (或是他們的遺孤)觀看。這些公益的努力,從退役軍人,受傷軍人,後來更是延伸到各式救護人士如消防隊,和恐怖攻擊的義工等等。

 

4 Replies to “The Boy Who Live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