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贈書,第二本開箱文。然後搭配閱讀 MIT Technology Review 期刊
知道Susan Hockfield 的,多半知道她是MIT 有史以來第一任女校長。但她從書本一開始就題到一個她認為更重要的點–她是MIT 有史以來第一任生物科學出身的校長。以工程學系見長的MIT,過去一直是工程類的學者成為校長。因此她的任命格外引人注目。(之前另一本書 “Scale: 規模的規律和秘密”就是物理學家不服氣人們說廿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進而開始結合兩種科學的有趣研究)
現在談到機器越來越生命化,總是有些許讓人不安的成分。這本書講到的反而是從生物或是大自然中取經,用更永續的方式提供人所需要的資源,除了新奇有趣之外,讓人覺得很有希望!
作者先提到 18世紀 經濟/人口 學家Malthus ( 馬薩爾斯)的人口災難論。就是地球資源完全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於是隔一陣子就會有戰爭或是疾病等災難才能讓人口恢復平衡,不然食物絕對不足。
書中提到從效法九孔螺研發的有機電池 (解決用電和廢電池問題),從某種致命的蛋白質找出天然淨水的方案(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從基因科學找出無害的糧食增長方式(解決糧食問題),以及從腦內訊號運作研發的義肢(讓截肢不再等於殘障),等等。雖然還是覺得為什麼教授寫書就是讀起來比較硬,但看到這些生物學與工程思維碰撞出來的火花真實太妙了!
我的兩個心得:
- 跨領域整合未來只會更重要: 這本書最後講到要再度讓馬薩爾斯理論不成立,勢必要讓各種學術研究之間有更棒的跨領域融合方式。身為MIT前校長,不免一直置入行銷自己的學校。但以我跟MIT接觸的經驗,他們真的是力行這個方向!例如大腦研究,就囊括了分子學 (有台灣的院士喔!),電路學 (把腦神經視為電路板),生化科學,以及心理學,一起來面對共同敵人如阿茲海默症!
- 不是壓榨大自然,而是跟大自然取經: 近代的進步是工業化的成果,但過度使用這樣的思維,反而變成與大自然的零合遊戲。書中提到這些有生物訓練的科學家,因著對大自然創造的尊敬,更多是跟自然“取經”而非濫用。這讓我想起前陣子讀的一本好書 “Resilience Thinking” ,從生態學思考組織的設計(個人覺得莊子會很喜歡),讓組織更有韌性,更能永續經營。
搭配閱讀的是MIT Technology Review,本期由 Bill Gates 選出今年十大突破性科技。他選擇的包括:(本人不負責任的翻譯😜)
- 無需化糞池的馬桶
- 藥丸式的內視鏡 (會在體內自動化解)
- 手腕上的心電儀
- 改良的核能
- 二氧化碳收集器 (可有效分解,但是目前還很貴)
- 像人一般對話的AI
- 從早產兒大腦預測可能病變以提早介入治療
- 客制化的癌症預防針
- 植物製的漢堡 (真的很像,我吃過!現在美國漢堡王也有用 Impossible Meat 做的 Impossible Whopper)
- 機器手指靈巧度科技
不論是否認同他的選擇,我覺得他在採訪最後講的話很棒,說到這些科技讓人們省下很多時間時, “The 30 minutes you used to spend reading email could be spent doing other things. I know some people would use that time to get more work done — but I hope most would use it for pursuits like connecting with friends over coffee, helping your child with homework, or even volunteering in your community. That, I think is a future worth working toward”
“(科技幫助你)多出來的30分鐘,你可以花在其他事物上,我知道有些人就是用來做更多的工作。但我反而希望多出的時間,用來和朋友好好喝杯咖啡,用來教導孩子功課,或甚至義務為社區服務。這樣的生活,才是我認為值得努力爭取的未來)
至於期刊選出廿一世紀最糟的10大“科技”是什麼呢?
- Google Glass (主要是顧人怨吧)
- 電子投票 (太多爭議和被駭的風險)
- Segway (昂貴的警察玩具)
- One laptop per child (真的。但這也是MIT media lab 提出來的,所以這算是一種自省嗎?)
- CRISPR babies (基因訂制嬰兒,光翻譯我就覺得很不 OK)
- Data Trafficking (數據被濫用,已經是社會和政治問題了)
- 虛擬貨幣
- 電子煙
- 咖啡膠囊 (主要是不環保)
- 自拍棒 (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