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d

 

Netflix 影集《女傭浮生錄》的原著書籍,從一個單親媽媽的視角看見貧窮邊緣的掙扎。

作者自己成長的家庭並不是非常的富裕,但至少他們是沒有缺乏的。甚至在他的印象當中,小時候還會跟家中的長輩去一些生活補給品的發放站,或是教會舉辦的慈善愛宴讓有需要的人得以溫飽。他怎樣也沒想到,幾個生活中的轉變,讓他在20幾歲的時候變成是尋求救濟的那一方。

只有高中文憑的他成了單親媽媽,沒有家庭的支援,只好尋找打掃清潔的幫傭工作來賺取利益規定的最低工資還低的新水。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貧窮線比較不像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更多時候他像是一個動態的流沙。在這樣的狀態下的作者,要想辦法找到有人照顧女兒,有足夠的油錢開車到服務對象的家中,同時也需要計算著各種政府補貼方案到底是否足夠。有些時候意外發生,例如孩子生病,或者是服務對象忘記他會來而讓他白跑一趟。一來一回差個幾十塊美金,常常就會讓他陷入周轉的困頓。在有機會多賺一點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超過可以獲得某些補助的邊緣,所以看起來收入增加但其實補貼減少造成整體仍然拮据。我想起以前曾經讀過一本經濟學家再研究貧窮人士對金錢的決策方式,很多時候那些不理性的背後,是因為看不見有未來的前提之下,至少滿足短期需要的結果。

比沒有錢更痛苦的是什麼呢?在美國有一種說法叫做”Welfare Queen”(「福利女王」是在美國使用的貶義詞,指的是通過欺詐,危害兒童或操縱而濫用或收取過多福利金的婦女),也意指者領政府補助的人是在偷竊納稅人的錢。作者有一次跟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聊起自己的近況。一般來講他不太願意讓朋友知道自己的窘境,但當天那位朋友是他認為比較可以信任的。就在他說到領政府補助的各種困難時,朋友突然對他說「You’re welcome !」,作者一臉狐疑的問朋友說「我有向你道謝嗎?」朋友就說「那些政府補助金是從我們納稅人這裡得來的,所以我跟你說不謝!」。另外有一次他趁著比較沒有人流的時候,到超市用他的補助經貼購買生活必需品時,與櫃檯有一些爭議。此時櫃檯人員大聲說出他是用補貼來付錢,後面不耐煩排隊的人,其中一位大叔就很大聲地說「不用謝啦!」作者特別感覺到,在金融風暴的那幾年所有的納稅人壓力都變得很大,所以對於移民者以及救濟金補助的人更加有一種被剝奪的感覺。

而各種讓人羞恥的經驗還不是最痛苦的。書中有幾個故事,是作者在照顧孩子與工作的蠟燭兩頭燒時,有時候會得到旁人的一些意見。這當中包括自己的朋友,包括醫護人員,同時也包括一些公家單位的人。通常當事人會好意的告訴他應該怎麼樣來做些改變。但往往是她快速在腦中盤算一遍之後知道自己無法負擔而拒絕。別人不明白他的拒絕而進一步追問一下,她才說出自己沒有錢可以負擔。這時候常常得到的一句話是「你如果真的在乎孩子你就會想辦法」。這樣輕輕的一句話,即便背後有再多的好意,也擋不住那些排山倒海而來的羞愧和自責,好像他好不容易壓抑著心中的那些對自己的指責,這一句話的時間那全然潰堤。

其實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多段落會覺得作者自己做了幾個不太好的決定。也有一些時候我可以感覺到不同文化中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所產生的影響(例如有些他認為必須購買的食品,我相信亞洲人一定會覺得他還沒窮到一個真正會節省的程度)。但還是不諱言在美國的社會中那樣的狀況是非常辛苦的。我另外有一個疑問是為什麼作者除了家人之外並沒有其他的支持系統呢?這個故事很令人安慰的,是作者碰到許多好的雇主,以及一些願意幫助他的善心人士。再加上後來他自己也力爭上游一邊找資源上大學,讓他自己的人生後來開啟新的希望。她的寫作能力,是再貧窮的幾年當中不斷持續的,也成了自己人生故事變成暢銷書的前提。

書中很多篇幅是她透過打掃別人家裡,可以看見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是戲劇性強烈的部分),也看見有錢一點的人,有時候在財務管理,人際關係,以及身體健康也是備受挑戰。就算有美滿家庭,走到後來也不免要獨自面對。現代的人平均壽命都會拉長,所以越來越多的討論是關於經濟上的準備度。但我想除了金錢之外,其實人際的支持系統以及身體健康狀態是同等的重要。除了社會的安全網之外,儘早建立自己的財務健康,人際健康,身體健康,真的是太重要了。

中文版「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

📚延伸閱讀📚
📕”Poor Economics” 中文版「窮人的經濟學」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夫妻檔,用紮實的科學研究方法,進入世界最貧窮人的世界,分析他們的經濟學,從中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脈絡,也讓前一個二十年的主要辯論取得一個平衡 (Jeffrey Sachs 主張外來經濟救援 vs. William Easterly 主張讓該國自然找出路,外國經濟援助幫倒忙的觀察),也因不要過度期望大型轉變 ,而能採取更務實的關鍵小改變,積少成多

📘” The economics of inequality
2014年讀了Thomas Piketty (托瑪.皮凱提) 的大作 “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論” (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覺得似乎說明了很多現在奇怪的現象。這世界一方面看到許多的不足,同時又看到無比的浪費。一方面說是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卻又看到一些殷勤的人永無翻身機會,有些人怎麼花錢都還是看見資產不斷增加。過去雖然知道資本主義不完美,卻也是目前最好的了。但在世界越加豐盛卻也越來越不平均的現在,我真的會想要了解還有什麼可能,現在我們認識的資本主義,是否可能進化或是改革成為一個更好的版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