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抵擋的卡哇伊!
因為鳥山明老師的離去,讓我重溫機器娃娃全套漫畫。有看過的人應該會發現,阿拉蕾從第一集出現,隨著時間變化,樣貌竟然越來越年幼可愛。
這本書的作者Joshua Paul Dale 是一名旅居日本多年的美國文學教授,他很特別的開啟一門關於「可愛」的研究。在Hello Kitty 作為全球最有價值的IP之一,不得不認同「可愛」不只是個感受,還可以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有吸金力。
#深植日本的可愛精神
關於日本「卡哇伊」精神領先全球,應該是大部分人都可以認同的。曾經有一種說法,就是二戰後的日本卡哇伊大爆發,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要透過這樣可愛的形象呈現一種無害的感覺,讓帝國主義日本的成分下降,可以更好的融入戰後的世界當中。作者深入研究發現,關於可愛這件事情。早在數千年的「平安時期」,就有關於「療癒小物」的書籍了。在後來日本藝術的發展中,逐漸出現了可愛小狗的畫像。而同時期的文藝復興在歐洲仍然都是以成年人為化做的主角,在有限的東西方交流中,已經有這些「可愛的日本小物」在西方貴族之間蔚為風潮。20世紀之後,少女漫畫的圓形逐步的出現。雖然女性的地位在社會中仍然偏低,但是在美學的影響力當中卻有一定的影響力。當這些眼睛裡閃爍者星星的少女成為故事的主角,包括凡爾賽的玫瑰和後來的月光仙子,讓壓抑的社會中,好想透過這些天真無害的人來述說歷史或是體現社會公義,給予人們一種舒壓的感受。後來男孩畫風也可以可愛,所以原子小金剛不只是像彼得潘一樣永遠長不大,更是一種不帶著暴力的英雄故事。
#逆生長的米老鼠和泰迪熊
西方的世界雖然比較沒有根深蒂固的卡哇伊精神,但是在20世紀當中也覺入了這個「可愛風」的漩渦。如同機器娃娃阿拉蕾一般,作者研究泰迪熊玩具在過去這100年來越來越像年幼的熊。而比較第一代的米老鼠略為成熟的樣貌,現在米老鼠相較之下也是呈現Nie生長的狀態。早就有動物行為學家諾貝爾獎得主Konrad Lorenz 研究了所謂年幼樣貌的吸引力(圓臉、高額頭、大眼睛、短鼻子等等),可以讓人情不自禁的被吸引,但延伸的許多理論,發現整體人類的發展,都是朝向越來越「可愛」的方向,甚至被人類馴養的動物,相較野生動物來說,都越演化越可愛,甚至到年老都還相對保有偏幼年的樣貌(例如,狗是狼所演化的,但是老狗樣子相較於成年狼,還是比較像小狼)。逐漸的,「可愛」不一定是幼稚,而是一種「可以玩樂」的文化,甚至是「想孩子一般保有被塑造能力」的一種返老還童力量。
(相關報導:可愛是怎樣煉成的 ——「嬰兒圖式」理論)
或許,當我們看到二十一世紀寶可夢遊戲主要的客群是中年人,也沒那麼意外了?
#可愛是一種生存的競爭優勢嗎
書中很多有趣的科普內容,最主要的是講到「馴化症候群」(Domestication syndrome ),也就是被人類馴化的動物,都有變可愛的傾向。最著名的應該是橫跨60年,俄羅斯科學家馴化狐狸的實驗。在幾代之後這些狐狸不但樣貌變可愛,並且還出現像狗一般跟人撒嬌的表現。為什麼馬可以馴化而斑馬卻不行?為什麼被馴化的動物才有白色斑點或是「穿小白襪」的毛色出席?書中分享許多相關的研究,也可以看出馴化與否跟先天基因以及環境有著複雜的關係。
(相關報導:「馴化的狐狸會像狗嗎?」)
一個有趣的理論,是關於人類「馴化」自己。有許多研究關於嬰兒如何用「可愛」當成一種生存的優勢。「可愛」所隱含「年輕」的意義,不但是擁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也因為讓人產生好感而比較願意同理和照顧,甚至創造「可愛」氛圍的時候,人們似乎可以放下劍拔弩張而相對願意彼此合作。或許人類「馴化自己」的好處,主要還是有利於社會整體的和諧?
說到「可愛」然人忍不住被抓住情感和注意力,其實之前一派科學家的研究想表達的是,「可愛」是一種拿來操弄的工具。從廣告業如何大量使用「可愛」帶來流量或是吸引購買,似乎也有一點道理。但作者個人的觀點,更多強調在社會因為各自同溫層而越來越分化,或許讓「可愛」持續創造同理和合作的意願,應該還是一件正面的事情。
我幾年前去看過「角落生物劇場版」,對於戲院中的孩子們不斷驚呼「好可愛!」非常有感。但更令我驚訝的是劇中其實沒有壞人(或是說壞人的設定隨著劇情發展也逐漸變成可愛的一方)。雖然我無法像孩子們一樣熱愛這個劇情,可是卻讓我有對未來世界和平的維持更加正面了。希望一個越來越接受可愛的二十一世紀成長的世代,更能有同理心和相互合作照顧的精神。
全文與相關圖片和報導,都在部落格中(請見留言)
這篇對天真者原型的敦國很有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