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紮根歷史與珍惜記憶,從而找到對未來的盼望
從2019 開始撰寫的這本傳記,原本是要在教宗方濟各離開後才出版。有鑒於世界局勢變化動盪,教宗與協助代筆者一致決定在2025年初提前出版。這個全球最古老並且影響力龐大的組織,面對社會加速變遷的因應,這本書可以理解從教宗的視角是怎麼看的。改變需求急迫但改變也需要時間,教廷要如何平衡? 雖然教廷仍受到不少批評,但書中教宗相當坦白的分享他們的實際做法還有各種道歉,我覺得蠻有誠意的,也是一本閱讀後對於世界更有希望的書。
“Hope is the virtue of heart that doesn’t close itself in the dark, doesn’t stop at the past, doesn’t scrape along in the present, but can clearly see tomorrow”
「盼望是一種內心的能力,不因幽暗而封閉,不因過去而停留,不因現況而將就,卻可以清晰看見未來」
移民和貧困家庭背景,使教宗方濟各更體會弱勢族群的景況。對於被稱為「窮人的教宗」,他覺得過度捧他,但是從書中的敘述可以看見他從小就體會世界黑暗面的真實。身為第一位不在歐洲出生的教宗,他的家庭是義大利移民到阿根廷的。在19世紀末,許多歐洲人因著貧困或是戰爭而逐漸移民到美洲。他看見那些在異鄉求生存的人,有人甚至需要出賣自己的身體。各種族群逃避迫害來到美洲的人(蘇俄的猶太人,鄂圖曼帝國的土耳其穆斯林,等待)。也因同學精神病發作去過監獄探訪。也見識過阿根廷一段極權統治時許多人如何「被消失」。這些都讓他深刻的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安慰與療癒他人的角色。
書中也有許多成長過程的趣事。一直對化學很有興趣的他差點往科學之路走。中學時代他們有一堂課可以分析巧克力的成分,他坦承自己不小心吃了過多的「實驗樣品」。而青少年時期跟朋友之間的打鬧和惡作劇更是少不了的。其中一個被他揍了一拳的同學,後來成了基督教牧師。那些打鬧的屁孩們長大後還保持聯繫,都成為成熟溫暖的人,也一起笑著懷念小時候的搗蛋故事。
教宗方濟各在任內也盡力的建立對話的橋樑。在2022年,他與東正教教主的會面,成為12世紀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後的第一次再恢復對話。而在2021年,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之門打開,讓他在疫情期間也極力爭取拜訪的,是與伊拉克什葉派回教領袖會面,進行幾小時的私下談話。雖然雙方在文化上有諸多的不同,在歷史中也有很多的對立,但是教宗希望在共同相信一神論上帝的基礎下,可以降低彼此的敵意,擴大彼此的包容和往來。他也更希望梵蒂岡教廷可以扮演一個讓對立的團體有個中立談話的空間。
書中也提到他如何面對教會性侵的醜聞。心疼之餘,方濟各頗爲積極的與受害者和支持團體面對面溝通。從各方新聞報導看起來,沒有躲藏的態度算是得到肯定,但力度和速度仍然被批評不夠。這些傷害和弊病肯定是要持續處理,同時也要保護那些默默服務弱勢族群的神職人員,不因此而背負額外的輿論壓力。方濟各說,雖然大半神職人員都是男性,但「教會」不該男性化,教會更應該像是母親與牧者,積極建立社群和實體連結,成為一個包容和溫暖的力量。
現在健康狀態不佳的教宗,在書中也提到早已交代後事的典禮。他希望能回歸故土,也指示省略許多禮儀,一切從簡, 「因為羅馬的教宗是一位牧者和門徒,不是世上有權勢的人」。他說一般人只看到潘朵拉盒子故事的前半段,就是世界上那些戰爭、疾病、邪惡傾巢而出。但故事的最後其實保護在盒子裡的,是「希望」 這個小仙子。他鼓勵每個人要保持像孩子一般的盼望,並且不要小看每一個善意行動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要知道和平從何而來,並且如何擁有力量去創造它,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都回轉像小孩一樣」
“If we want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how peace is made, and have the strength to make it, let us all be childlike”
📚延伸閱讀📚
📕”Not in Gods Name” 中文版 「毋以神為名」
“當宗教將人變為兇手,神痛心垂淚”
脫離零合思維讓宗教不需與暴力伴隨。人類最美好和最邪惡的特質都出自於同一源頭– 我們天生傾向群居,也很容易輕視外人,吹捧自己人….道德既凝聚人心也使人盲目….只有角色互換才能擊退二元論,才能瓦解將世界一分為二的執念。想要治好對於他者的潛在暴力,我必須能把自己想像為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