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nk in China 醉心中國

雖然酒精濃度不是75%,至少也有個50%吧!

又是一本意外挖到的有趣書籍。有時候過程比目的還要精彩!

做為一個二十多年前不小心到中國的人,意外被白酒嚇到了(我懂..)。作者非常有意思的決定要征服這頭猛獸,於是立下一個目標:300杯是否就能收服這個飲料?中間不知道多少莫名的旅程和斷片經驗後,他從厭惡,到想征服,到接受,然後現在成為傳教士一般將中國白酒推廣到世界的人。

這是他的部落格 “300 shots at greatness

書中最基本的一條脈絡是歷史。從史前時代考古,到夏商酒池肉林,周朝禮儀,竹林七賢的嬉皮飲酒,唐朝擁抱多元文化(以及上班時還在宿醉的李白),宋朝精緻工藝,蒙古帝國飲酒帶著草原精神,到後來解放軍時代和尼克森的拜訪雙方到底該怎麼敬酒 ,都看到酒在中國歷史中的演變。

從文化中連帶的是哲學。在作者的觀察中,中國人飲酒一直在儒家禮儀文化的束縛,和道家解放自由之間擺盪著。他這麼形容:

“For every Confucian killjoy frowning at a bottle, there was a Daoist rascal to pour the next glass.” (每個怒視酒瓶的掃興儒家學者旁邊,同時也有個隨性的道家傢伙在一旁倒著下一杯)

爾後更延伸出許多酒文化的產物:酒館,酒店,酒樓,順序,乾杯,酒量,酒膽,划酒拳,酒司令,乾杯文化,戒酒,以及酒肉朋友

他也跑遍大江南北品嚐各式的舊:黃酒,米酒,二鍋頭,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杏花村汾酒,藥酒,滋補酒。在鄧小平改革開放帶出來的商業和品牌,歷經假酒和塑化劑風波才建立的品質標準(似乎還在努力中),以及後來禁奢讓過熱的行情回歸平穩。在要進入世界舞台之際,作者發現喝白酒的人雖然多,但似乎沒有產生一個適合介紹給其他文化的語言 (例如紅酒的味道就有很豐富的形容方式),這也讓他思考:酒的世界有共通語言嗎?

“… as much as alcohol is a lens, it is also a mirror. … a society’s openness must be judged on how it responds to the most inaccessible aspects of another culture. If a place can be appreciated only within a narrow comfort zone, is it truly appreciated? I have my doubts.”  (酒像是一個看見它背後世界的鏡片,但它也像是一面讓我自省鏡子。一個社會的開放的程度,取決於它對其他文化最不為人知那一面的反應。如果一個地方只能在很有限的範圍中被欣賞著,那算是真的被欣賞嗎?)

最後他說,其實不管喝不喝酒,要更明白世界需要的是智慧。但話說回來,如果小酌幾杯可以加速啟蒙,那又何妨呢?

之前在大陸出差躲不掉的乾杯,人在江湖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