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拳擊教練一般的一本領導管理書籍。像是預備上場比賽一般,預備技能也挑旺鬥志
其實買這本書的時候,雖然對於主題好奇,但還是有點保留。看完之後我覺得雖然作者有些做法比較偏執,然後對於資本主義高度推崇我也有保留,但整體來說是超出預期,而且會讓人躍躍欲試他所提出的具體做法。算是book smart + street smart 的好組合,推!
作者小時候從伊朗逃難出來,在德國難民營待一陣子,然後12歲左右去了美國。父母離異,勉強高中畢業,沒有上大學就先進入軍隊。後來他出來闖盪,發現自己還蠻會當業務的。之後嘗試創業,發現自己的不足,經歷一些瀕臨倒閉的過程,但他因為有明確的「假想敵」,作為他鬥志的燃料,所以他積極在過程中學習。之前我就看過他一些YouTube 的分享,還有採訪名人的podcast,可以感受他對於分享各種人成功經驗,心態的調整,非常有熱情。如果有興趣可以先去看看。
其實作者寫這本書,是要分享做商業計畫 (business plan) 的具體方式。我分享書中有幾個讓我特別有收穫的一些想法:
#假想敵不是對任何人心懷苦毒
這是這本書跟我讀過其他類似書籍最大的不同,就是作者認為有強大情感的推動才能成功,這也是為什麼他首先要找出「假想敵」。運用這一股鬥志,釐清自己的使命和願景,再搭配一些具體的規劃和檢視方式。
「假想敵」有可能是內在的(自己的恐懼,自己的面子,想躺平的心態,或是貧窮的思維),也有可能是外在的 (想要贏過的人,曾經不看好你的人,不願幫助你的人,那些不願見你好的親友)。
「假想敵」 跟「競爭對手」一樣嗎?作者認為有可能是競爭對手,但是意義不同。競爭優勢分析是必須的,是冷靜而客觀的,但如果競爭對手無法激起鬥志,或是你對那個人只是怨恨,那就不是理想的「假想敵」,選擇錯誤的假想敵會造成反效果,只是消耗自己。
「假想敵」需要與時俱進。當發現假想敵已經不再激發鬥志,就是尋找新假想敵的時候。不要讓自己輕易的可以覺得已經成功了。
#使命不是少數人的特權
「你想要什麼?」 ,作者發現許多人會這樣回答:
「我只是想要認真工作讓家人有好的生活」
「我只是想要簡單生活,對社會有貢獻」
這都很好,作者建議把「只是」去掉,變成
「我想要認真工作讓家人有好的生活」
「我想要簡單生活,對社會有貢獻」
這時候再加上「使命」和「因為」,就成了
「我的使命是認真工作讓家人有好的生活,因為他們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的使命是簡單生活,對社會有貢獻。因為我相信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我們的「為何而戰」沒有好壞之分,可是我們怎麼對自己說,可以讓使命感更清楚也更加強烈
#情感是成功的重要元素
說到這裡,應該可以想像作者對於business plan 裡面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視。他提到太多的願景和計畫缺少這個熱情,或是光有熱情但沒有方法把熱情引導成為動力。每個篇章他都用「邏輯」和「心」的兩面來提供有用的實際步驟。
作者曾經為了讓自己鬥志燃起而跑去跟他的假想敵嗆聲。對方當然的對他說了一些不客氣的話。他就把對方的話語當成鬥志的燃料。然而,當他幾年後進步,有一天這個假想敵來跟他求助,他反而非常願意幫助對方,因為只要是勇敢上場拼搏都是值得尊敬的(當然,我也不知道對方是否這樣想)。這很像是拳擊搏擊比賽前雙方互嗆,但比賽我結束,是握手擁抱來表示尊重。
其實有時候真的不是不夠聰明,但是害怕擁有太大夢想,害怕失望或是失敗,害怕別人的眼光,所以不敢全心投入,或是因為能力還不足但害怕丟臉不敢請教或是在學。對於很多早就知道的基本道理或是做法,也提不起勁再次嘗試。
可是,就像是拳擊比賽,比起當下的輸贏,更重要的是繼續紮實自己的步伐,紮實的重複訓練動作,一次一次跌倒再爬起來,和身體恢復的照顧。 拋去自己給自己的限制,往往,我們不是不夠聰明,而是不夠笨。
📚延伸閱讀📚
📕Mamba mentality 中文版「 曼巴精神」
Kobe Bryant 退休時出版的一本圖片書。展現驚人的意志力和永不停止追求卓越的心
“Working hard in the dark to shine in the light”
📘”Wanting” 中文版「模仿慾望」
慎選你的榜樣,也慎選你的競爭對手
我們心中所想要的,有多少是自己想要的,而又有多少是受到周遭「大家都想要」的影響而想要的呢?一直覺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好像太過簡化,超過基本生存與安全的需求其實很複雜。這本書裡面我也找到了不同(我覺得更好)的思考方式。
📗The Fighters Mind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作者從各種鬥士(拳擊,柔術,MMA, 空手道,等)的故事,擷取關於鬥志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