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inst The Gods 風險之書

如果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那麼為何各種「人禍」如戰爭和金融危機總是讓我們感到驚訝?這本有趣的科普書籍,是二十多年前所寫的。人類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總是像要馴服一頭野獸般的努力著。隨著我們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風險」已經被當成一種可以管理的事務,那麼我們面對未來的掌握感真的有增加嗎?(有中文版!)

數百年前,不論是西方或是東方的文明,對於未知的未來總是完全歸納與神明的範圍。之後,先是阿拉伯數字的普及,讓西方的世界開始大量探究數學的奧妙(讀了這本書才真覺得如果是用羅馬數字或是中文字,要加減乘除或是看出一些模式還真的是很不容易呢!佩服以前的數學家)。隨著各式的遊戲和賭局讓機率的概念逐漸產生。許多對數字或是量測著迷的人,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開始發現數字所呈現的相關性,或是一定程度的可預期性(特別是Regression to the mean 「趨中回歸」,說明很多極端事件之後下一個出現的就會區與中間值)。而當這些數字的量更多的時候,幾位如帕斯卡、高斯、白努力等,數學家兼科學家,開始一連串的找出我們現在覺得稀鬆平常的統計學常識,例如平均常態分布的鐘型曲線,或是標準差的概念等等。在啟蒙時代之後,西方大量追逐著知識與理性。很自然地他們也把這些量化統計的觀念引用到人所組成的社會科學當中。但他們發現許多在自然世界當中觀察到的現象,在人的世界裡竟然沒有辦法完美複製?

“The accuracy of most forecasts depends on decisions being made by people, rather than by mother nature. Mother nature, with all her vagaries, is a lot more dependable than a group of human beings trying to make up their minds about something”
(各種預測的精準度,取決於我們對人類決策的掌握,並非仰賴大自然。大自然即便是變幻莫測,比起一群人類做決策容易掌握的多了)

在20 世紀初期,開始有各派的知識分子,把人的心理因素加入到討論當中,一開始還被所謂正統理學院的人所不屑。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整個世界受到極大的震撼,也發現原來我們真的不是自己想像中的理性。這時候經濟學家們也開始加入的討論,並且約略地談到人心與人性讓理當完美的市場機制,變得其實非常不完美。這些交織著經濟學與心理學的研究,相當受到兩個與「風險」對抗的產業當中 — 一個是保險業,而另外一個就是金融投資。這些極度依賴量化分析,卻又極度受人們預期心理所影響的產業,提供了行為經濟研究學孕育的溫床。著名的「快思慢想」作者和與他一同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的夥伴,就是這一時期領先的思想家。當主流的市場接受了人們很受到情緒影響決策的事實之後,更是衍生出無數不同的金融工具,如期貨、選擇權、以及各是避險基金,要試圖用馴服「風險」這個野獸。

雖然這本書寫的是很多數學家以及經濟學家的研究,但裡面充滿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算是可讀性頗高的一本科普書籍。這裡面包括熱衷橋牌賭博的「三明治公爵」為了可以廢寢忘食的玩,發明了這個方便的食物形式,日後這個食物也以他為名。又或是一名我英國的富二代科學家 Galton(他也是達爾文的親戚),每天就是著迷於測量各種東西其中還包含把群英國各區的女性正不正做了一個統計和排名 (很機車,但他對數字的著迷讓他意外的發現許多統計和機率的定律)。還有另外一位在法國熱衷量測的人Quetelet ,超愛做各種人體的測量。他意外的發現法國男人的身高並沒有符合常態分布,竟然大量的偏向比平均值要矮。但後來他推論是當時太多人為了躲避兵役而謊報自己的身高。這些奇奇怪怪的人,只是滿腔的熱情,做著他們也不知道有什麼用處的研究。政治其中有幾位他們的發現在當代並不被支持,反而是在幾十年之後才被人看出他們的思想走在時代的尖端。

這本書是1998年所出版的當時作者已經在思考隨著電腦運算的能力大幅提升,他可以看見人們把更多過去的數據為給電腦,期望從這些複雜的運算當中精準的預測未來。20年之後的我們,不但沒有對未來更有掌握,反而因折大量的訊息以及看似主導我們生活日常的電腦,而感到更加的焦慮。或許就應該像書中所寫到經濟學家凱因斯所說的,我們對未來的無知其實是一種自由,因為這表示什麼都是有可能的。我想,人生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會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夠掌控的,而哪些是自己毫無能力影響的。這讓我想到著名的尼布爾寧靜祈禱文所說的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中文版「風險之書:看人類如何探索、衡量,進而戰勝風險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