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ao of Alibaba

阿里巴巴第一位美籍員工。從早期開始跟著馬雲,三進三出阿里巴巴,把這段驚奇的旅程寫了出來。

「永遠不要嘗試改變世界,而是改變自己」— 馬雲

網路上有很多所謂馬雲的語錄,但看多了其實也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這本書是作者親身的經歷,他在書中描述自己像是穿著西裝的印第安那瓊斯,在中國互聯網起飛的時代,西裝筆挺馳聘於商場,卻又歷經許多難以想像的冒險與戲劇化起伏!

像是印第安那瓊斯教授的那一面,作者後來因為負責阿里巴巴的教育訓練,因此非常有系統的把阿里巴巴和馬雲的領導與組織理念分享出來。不同於教導考古與歷史的印第安那瓊斯教授,作者的分享,更像是東方與西方哲學思想的衝擊與融合。大概因為主要閱讀的會是美國人,因此作者花了一些篇幅解釋老子與道德經的一些基本理念,用英文來讀這些這些思想還蠻有意思的。當中充分的發揮太極當中陰陽融合的道理。曾經在一場哈佛大學的論壇當中,主持人問馬雲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馬雲一如往常一語驚人的回答說「阿里巴巴成功,因為:一、他們沒有計劃,二、他們沒有技術,三、因為沒有錢。」一方面這樣子的說法立刻吸引台下聽眾的注意,另一方面也用了這樣的機會闡述沒有零合思考框架的一個視角。所謂沒有計劃,當然不是有勇無謀,而是讓行動多過於紙上談兵。馬雲的確是沒有科技背景,也因為這樣他更多從這些小商店客戶的角度來思考價值而非技術的酷炫。而早期資金缺乏的時候,讓他們對於錢的使用更加的謹慎(書中也有講到他們曾經以為砸大錢可以像個大公司一樣行銷,結果卻不如預期)

同時,也像是印第安那瓊斯冒險的那一面,作者歷經了許多戲劇化的過程。常常在聽馬雲講完話之後熱血沸騰,感覺要可以征服世界了。但現實總是會讓人看見與理想的差距。其中有一段很有趣,是在那種熱血沸騰的討論之後,作者回到早期員工宿舍裡,腦中不斷地在回想,剛剛馬雲所刻劃出來的宏偉願景,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就在此時窗外的大卡車呼嘯而過,外面塵土飛揚存入了宿舍的窗子裡,放棄美國顧問公司高薪工作的作者突然有一種「我是誰我在哪」的感覺,這樣的衝擊不止一次的發生,也不免讓他懷疑是否自己做了正確的抉擇?我很喜歡書中講到的這些小故事,因為我認為這些真實面的經歷,比那些事後諸葛或甚至後置出來的馬雲語錄或是成功人士包裝要有意義多了。

另外講到領導人的必修功課,就是清楚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這不是一種文青式的自我療癒,而是面對真實自己的勇氣。裡面也用一些有趣的中文說法來描述:

「聞味道」表示要讀懂空氣,了解自己團隊現在的氛圍和狀態如何。能夠為那些看不見的能量把脈,才能給予團隊正確的影響。

「照鏡子」很容易理解,就是拿掉濾鏡和自己的人設,即便你會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甚至看到是否自己就是團隊最大的問題。

「揪頭髮」就是領導人必須把自己推出舒適圈,讓卓越成為不斷追求的目標。

這本書很棒的一點是作者身為第三代華裔的美國人,卻沒有帶著一種矽谷的驕傲來看待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阿里巴巴。從書中的故事,我感覺到作者對於不明白的事情,願意多瞭解一點而不是立刻下定論。這樣的心理素質在跨文化或是跨領域的學習或是互動是非常強大的能力。當年許多美國公司會覺得阿里巴巴就是個比較爛,只會抄襲的eBay。因為好奇心和不立刻下定論,作者並沒有被這樣的定論給框住,後來也看到許多與美國互聯網企業截然不同的商務模式和發展方式。作者也有提到螞蟻金服被終止上市的事情。不管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光是不要立刻貼標籤,就可以允許自己的視角保持彈性。

常常在媒體中對於中國互聯網起飛與近期的消沈,不是過多的追捧就是一味的負面。這些企業能發展到那麼壯大,一定有機運、「致敬」、負面手法的成分,但是他們都面對自己國內一樣精神的競爭對手,能夠勝出必然有值得了解與學習的,何不讓自己學習的對象更寬廣呢?阿里巴巴成立初期曾經想過要找到厲害的人來當外部董事。馬雲興奮的說「我們應該找比爾蓋茲!」,所有討論的與會者哄堂大笑,但馬雲沒有因此停止,他說「好吧,比爾蓋茲可能是以後的事,那我們不要往科技業的方向思考,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切入如何?」就是這樣沒有限制的思考,還真讓他們不久後找到WTO的其中一名高階官員成為他們的董事。馬雲的個人魅力是別人學不來的,但他很多思考的方式,讓人看到不受他人眼光以及世俗框架限制,原來可以有這樣多的可能性,可以帶來超越自身的影響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