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uroscientist who lost her mind 被大腦擺一道的腦神經科學家

Just like the movie “Still Alice”,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ne who lost her mind.

幾年前有一部電影 “我想念我自己”,描述一位女性漸漸被阿茲海默症吞噬的經過。這本短短的書講到是類似的故事,只是從大腦受傷的人的視角敘述。幸運的是,作者後來找到治療的方式,才能恢復到正常生活,並且寫書來描述精神病人的主觀觀點。

“From my long experience studying schizophrenia, I know that brain problems lead to poor judgment and an inability to recognize one’s own mental deficits. But at this moment, all my years of professional expertise aren’t helping me see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I’m losing my mind—and my life.”

書本先是作者講到她和腦神經科學研究的淵源,從在波蘭的科學研究,到後來被美國研究腦神經的學術機構聘請而進到她熱愛的領域。講到她第一次手中拿著“新鮮”的人腦的記憶,講到她第一次研究白老鼠腦子的經驗。

有一天當她發現看不到自己的手而去檢查,才發現大腦裡有腫瘤。身為乳癌痊癒者,她也毅然拾起鬥志。當中她決定採用一個還在實驗階段的療法(但她為了擔心不符合資格,沒有坦承自己腦內還有放射治療未處理乾淨的腫瘤),這就成了她家人夢魘的開始。

一開始,只是容易迷路
突然,為一點小事跟家人大發脾氣
後來,在辦公室停車場找不到自己的車位
在複診時,對醫護人員大吼大叫,覺得全世界都和她作對。
一次在家附近跑步迷路想上廁所,索性就尿在褲子裡 (並且覺得全世界都和她作對)
有一天,在女兒載她的途中,女兒發現科學家媽媽連120除以3都無法計算
突然對小時候印象深刻,但記不起來10分鐘前發生的事

直到她再去複診,發現腦中腫瘤增加到20顆左右。醫生才建議她要換療法 (她還非常生氣,“騙誰啊?老娘可是腦神經科學權威耶!”)

最後孤注一擲的療法,讓她幸運地經歷到腫瘤萎縮,她也恢復成為自己。在這過程中,問著身旁的人,才把很混亂的幾個月理清楚了。

(最後一次治療前後對照)

現在恢復正常工作的她,深深體會腦傷或是精神病的人,並知道能擁有健康大腦的幸運。她不避諱地紀錄分享那段尷尬的經歷,是要喚起更多的重視。

還沒有中文版,但有之前的報導

丟掉了思維的神經科學家”(每日頭條)

順便分享我3年前去MIT (麻省理工學院)一場“Brains in Brains” 論壇,的筆記。那是一場跨領域學者們一同要解開大腦之謎(其中還有來自台灣的中研院院士蔡立慧博士!)

*****

為什麼大腦的研究很重要?
– 家庭: 成立這個基金會的夫婦有躁鬱症的孩子,全家一起受苦。他們於是決定成立這基金會讓頂尖的腦科學家做研究,以造福許多人和他們的家庭。
– 經濟: “腦” 相關的疾病是最昂貴的 (包括阿茲海默症,自閉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疾病,各式成癮或強迫症,等等) ,光是腦部老化的疾病 (老人痴呆) 預計2045年美國至少會花費超過1.2兆美金,約是現在的10倍以上。到2017年全球65以上的人口正式超越5歲以下的孩子,而且是快速的老化中。
– 社會: 腦相關的疾病通常會至少要另一個有生產力的人來照顧,讓勞動人口不足的社會負擔更加沉重

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1) 很多人家裡的長輩已經開始受到老化病症影響生活品質。更何況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照科學家預估超過50% 85歲以上的人都會有阿茲海默症的可能。
(2) 科技發展最終的目的,不就是要解決人類困難的問題嗎? 雖然在科技業有現在的產品和生意要顧,還是別忘了最終是為了服務人啊!
(3) 人類的發展一直都跟工具的開發和使用有關。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開發的這些工具自身是 smart 的,所以懂得腦的運作才能真正的做出智能系統。並且,要開始習慣與各式智能機器共存。

其他學到的新東西和新觀察:
(1) Children learning(孩子的學習): 一些科學家從觀察嬰幼兒的學習去了解人對於認知的產生。一位教授分享給小朋友做一件事情(例如積木遊戲),然後觀看一組很厲害的小孩跟另一組做得不好的。大人一般看到別人很強就會想放棄,看到弱的就會特別要表現,但小朋友相反。小朋友看到厲害的反而會拼命去學。教授解讀,隨著人的成長,有些挫折或丟臉的意識,會限制我們毫無畏懼學新東西的能力。

另外,他們發現教孩子的方法百百種,但最重要的是家長參與,因為孩子會意識到你很重視他的學習,他就會努力 (當然,也是有例外啦)

(2) 腦神經博士分享”學習” 與 “記憶”,發現睡覺是幫助兩者的重要活動。白天訓練小白鼠走迷宮,觀察他腦中的活躍點a–>b–>c–>d。晚上小白鼠睡覺時,發現他的腦中會不斷刺激 d->c–>b–>a。所以,雖然做夢常常是沒有邏輯的,但它卻是強化我們白天所學的重要機制。

(3) Epigenetics: 一個人(或老鼠)受到刺激產生的”表關遺傳變化”造成基因化學性質改變,但沒有改變排序,是會遺傳3-4代的。老鼠受到某種傷害的記憶一旦產生,他的後兩代碰到同樣的場景即使沒有受到傷害,也會有恐懼的反應。在人類當中,以色列人歷經大屠殺,雖然大家都不談,但過了兩代仍有些創傷後症候群的徵狀。

(4) “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這是其中一位腦科學家說的,要延緩腦部老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身體運動(四肢發達頭腦就會不簡單)和腦部的運動 (學習,思考)。所有”被動式”的休閒 (看電視,上網,滑手機看文章,看看報章雜誌) 看似很多資訊,其實對大腦一點好處都沒有。被動作著休閒對腦部健康不利,就如同抽菸有害健康一般。

(5) 每位上台分享頂尖研究的學者,都很生動熱情地表達,並且深入淺出,連我這個沒有生物或是醫學背景的人都聽懂,真的是很厲害!

(6) 30 多位教授學者,有一半是女性,跟一般印象中MIT都是男的,完全不同,讓我又驚又喜

為了要讓我今天的學習能落實,我這就去睡覺作夢了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