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

這不是一本有錢人在告訴你錢不重要的書

作者之前關於理財與財富的書籍,基本上都圍繞著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理財並非數學問題,更多是人性的心理、情感、以及社交面的複雜結果。大部分的理財書籍都是在探討如何積累到目標的財富,但是財富就像要駕車到一個地方的汽油一樣,一定要能夠足夠,但他不該是你的目的。畢竟,花費是積累與使用錢財的另一面,因此這本書主要在探討的是如何花錢。書裡面甚至還講到如何傳遞價值觀給下一代,都有非常務實的一些建議。

#理財其實是一種心理的反映

作者一開始就說到「個人理財」其實「個人」的重點多於「理財」。當我們看到跟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的時候,很容易衍生出論斷批評或甚至是輕蔑的態度,但如果深入去理解這個人成長的過程的體驗,以及他的家庭與錢財是什麼樣的關係,其實會發現,每個人都是照著他所理解的世界,做出他認為最適合的決定。

因此要怎麼花錢其實是要回到你個人到底看重的是什麼,以及對人生不同事物是如何定義價值的。但是這本書提到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大部分的人其實沒有好好思考過花費在什麼事物上才是真正讓他們最快樂的?會讓人快樂事物有些不需要太多錢,但也有很多是需要足夠的錢財。金錢是能夠達成這個目的的工具,很可惜的是一不小心這個工具就變成了目的,而真正的目的已經不是重點了。

#什麼是擁有獨立的理財思想

你真的知道錢帶給你的快樂是什麼嗎?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喜好。有些人的快樂是來自於照顧所愛的人,有些人的快樂是來自於讓身體更健康,有些人的快樂是在於幫助他人,有些人的快樂是來自於美好事物的享受。一個人的快樂可能是另一個人的莫名其妙,一個人的享受可能是另一個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最糟的是你的快樂來自於得到他人的羨慕,特別是在財富和地位上。另外一個悲哀就是被「應該」所捆綁:

你「應該」要喜歡這個東西
你「應該」要結交這樣的朋友
你「應該」嚮往跟這樣的生活型態
你的身分「應該」要穿這樣的衣服,開這樣的車
你「應該」要給予孩子這些東西才是稱職的父母
你「應該」要擁有某樣事物是可以讓你令人羨慕的

如果沒有好好的獨立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那麼這個充斥廣告和比較的世界就會告訴你,「你應該」。於是就很容易無止境的需要錢去追逐這些你不見得那麼真心喜歡的事物,甚至在得到之後感到極度的空虛。

另一個很特別的提醒,就是別讓理財的方式成了你的身分。很容易理解的是那些認為自己就是有錢人的富二代,如果沒有找到更有意義的人生目的,很容易被富足吞噬。但很特別的例子,我們一定都見過某些一輩子省吃儉用的長輩,即使年老有足夠的財富,卻完全不願意花在自己的身上。書中提醒我們個人一定要把自我的價值從社會和他人期待以及自己把理財方式當成標籤貼在身上,能夠獨立出來才能夠享受財富帶來的好處。

#減少未來後悔以及最值得的投資

每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長,也不知道未來將如何。因此要如何花錢,在「讓今天的自己快樂」,與「為著明天未雨綢繆」之間平衡,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訪談過許多理財和投資專家的作者也沒有正確的答案,他說或許最好的一個折衷思路,就是「減少未來的遺憾」。如果真正的理解自己重視的事物而願意花錢,會讓生活有滿足的快樂,不留遺憾。而為著未來預備並且用複利效應默默發揮,讓自己知道明天也是有足夠需用的,才不會有「老大徒傷悲」的遺憾。這就回到在理財上能夠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書中其實有講到一個同時能夠讓今天滿足快樂,在未來又能夠富力增長的東西,那就是創造美好的回憶。這不單單只是「不要買物品,而是買體驗」而已,畢竟有些體驗只是為了炫耀,也有些只是昂貴卻沒有成為核心記憶。只有自己真正心滿意足,或是與自己所愛的人一起的體驗,才會在日後成為不斷珍惜的寶貴。


📚延伸閱讀📚

📕”Smart Money Smart Kids

中文版:「錢的決定學,讓孩子一起成為財務蒙福的好管家」

美國知名理財教育父女檔 Dave Ramsey 和他的女兒Rachael Cruz,在電視節目當中接到觀眾的call應,詢問各種他們所遇見的財務問題(有些真的很精彩),是一個相當受歡迎的節目。雖然美國的消費和理財文化跟台灣不盡相同,但書中提到的許多觀念以及務實的做法,相當受用。

📘”The Five Types of Wealth
中文版;「人生的五種財富」

這事業與財務非常成功的作者,歷經這個當頭棒喝之後,決定要詢問所有可以接觸到的人關於他們如何定義人生的成功。不可否認的是財務充足的重要性,但只衡量這一個指標卻是另一種極大的危險。在意識到人生富足更寬廣的面向時,他和妻子毅然改變了生活形態,改變了自己的職涯和居住的城市。這本書就是他分享關於這五種財富的重要性和可以思考的一些策略

📗”Status Anxiety
中文版:「我愛身分地位」

我們每個人打從出生時就渴望一種無條件的被愛以及被接納。人類歷史過去兩百年左右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生產力增加,醫療條件改善,以及平均壽命的延長。現在的一般人過著百年前連貴族都無法望其項背的生活品質。但或許你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麼看似繁榮進步的現代,我們不見得對於生活的滿意度是提升的。甚至在整個社會的氛圍當中整體以及個人的焦慮感,反而有增無減呢?作者用詼諧幽默的筆觸,輕輕的引領我們進入這個話題—這些對於身分地位的焦慮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