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esthetics of Work 工作美學

從裡到外都好美的一本書 ❤️

「這裡是廚房,是創造與夢想之地,夢想大膽冒險,絕不害怕犯錯失誤,敢於不斷質疑,挑戰所有的可能性,不斷蛻變前進,把自己推向臨界點,絕不停在原地等待答案….」 — RAW 餐廳入口的文字

我沒有看過作者的其他書,這是我第一本閱讀的就讓我十分的驚艷。從最開始只是覺得好像蠻有道理的,到中間看到許多有趣的故事,不知不覺的又好像是在觀賞一個畫作想要傳達某種哲學,到最後的收尾 — 因著眼光格局,每個人最獨特的自己可以有不受限的創造空間。我闔上書才發現自己好像享用了一個豐盛的宴席。

整本書從料理和經營餐廳的角度出發,但他講的完全是一種創造力和領導力的哲學。以食物與食材來比喻以及入門,格外的讓閱讀的人很能夠產生共鳴。讀者這本書,我感覺很多關於AI 對於人們未來工作方式與競爭力的討論,好像得到了一些很棒的答案。

#大數據牽引下要如何不從眾

要有競爭力不就是要一直去看其他人在做些什麼嗎?從閱讀中可以窺見作者是大量的吸收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但他吸收知識的方式是「雜食性」,而且並不會因為身在餐飲業而局限自己的眼界只理解餐飲業的事情。我想光是能夠不斷擴大自己好奇心的範圍,本身就是在對抗演算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很喜歡書中作者分享到他在印度洋當中的島國賽席爾待的那幾年的經歷。在那裡幾乎有一點與世隔絕的狀態,他沒有辦法太多follow世界主流的餐廳或主廚正在做些什麼,或是各種網路上精美奪目的潮流。但正是這樣,這個看似空白的時間讓他必須向內看,看著自己的初心以及去檢視他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這樣的一個過程讓他不拘泥與大眾的流行,或者是習以為常的做法。而嶄新的靈感與創意就油然而生。

「我們成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成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 「百歲感言」

#加速的世界中慢下來的力量
書本中有一章,說到「把一件事情做到獨一無二」,這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花時間好好的蹲馬步。

Take time 花時間
Take risks 敢冒險
Take it seriously 認真看待那件事

這三個點,每一樣都必須刻意慢下來,不讓世界的節奏使你分心,或者是輕看那個深入了解而內化成自己解讀的醞釀過程。我想到現在因為計算的資源越來越龐大,大量資料的處理和解讀更加的快速。A I的算法通常是統計出大家最常得到的結論。這樣的做法好像可以使人快速得到答案,但沒有背後深入的理解,其實就會被這樣的答案所制約了,久而久之就陷入一種人云亦云的狀態。往往能夠帶來突破和創新的,是不斷追溯事物的本質和提出各種的質疑。也不是好像已經有所有的答案才能夠行動,而是一邊往前一邊思考,質疑看起來可以不勞而獲或是太快速成功的事情,願意花時間熬煉和反覆練習,願意認真的成為某件事情的專家。

「市場變化快,所以潛心耕耘的人更有價值」

#那些AI無法創造的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有一個價值的公式,完全跳脫c/p值的思考方式:

客人體驗的總和- (付出+期待)=價值

所以價值並不是局限於使用最昂貴的材料,或者是所謂物以稀為貴的那種價值。而是能不能仔細追索客戶到底為什麼會來用餐?這個城市為什麼需要我這一間餐廳?以及作為廚師怎麼把一個常見的食材,透過料理能夠呈現出最令人驚艷的一面。我很喜歡書中分享作者在不同城市的餐廳開創的理念。故事中那些餐廳的員工更像是研發團隊一般,透過他們的創意來產生給予客戶的價值。當他們看待出事的工作,像是人們飲食的守門員,那就不會局限於各種料理的技巧,或是費昂貴舶來品食材的迷思所困住。書中有提到幾個大眾認為昂貴的食材:鮪魚肚和冰涼氣泡的香檳,其實追根究底都是有他過往的原因,但脫離了時空背景賦予的價值,其實所謂高檔食材以及在地平常的食材,都是可以創造出價值與質感的材料。

#從已知和未知中創造新意
書中提到許多的料理學習,都必須要深入去理解那異國料理的文化、歷史、以及風俗民情的背景。從那個文化底蘊當中學習那個料理,才不會只流於表面的樣子。而同時碰到問題的時候,也必須回到過去的「為什麼」才能夠去思考?現在有什麼變通之道。有一個例子,講到的是起司在法式料理當中的重要性,但到了亞洲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起司的味道。所以作者回到當時為什麼法國料理中會這樣的使用起司,當他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詮釋那個需要,但不拘泥與食材的時候,就可以尊榮料理的精神,同時也尊榮客戶的需要。

另外很有趣的是他們的餐廳常常用一些沒有經驗或是非本科的新人加入。作者的經驗是新人或是非本科的人,更會觀察到一些老手會以為習以為常的事情,並且有好奇心去理解為什麼?也因為沒有那些框架與包袱,並且也更加倍努力彌補不足之處,所以往往創新與成長的能量也很強大。書中有一個故事,講到一名喜愛料理的科學研究員的加入,他首先被指派重新整理各種調味料的擺放,把原本的順序全部打亂。當主廚問他為什麼要這樣整理的時候,他說自己在實驗室也有各種的器材和原料,是有一個收納的邏輯方便快速取得以及避免混淆。後來這個餐廳的廚房願意接納這樣的做法的時候,雖然剛開始要花一些時間適應,但最終發現的確比原本的還更有效率。

最後,一定要讚美一下紙本書的設計!

書本的封面設計很美,我並不意外,但光沒有書腰這件事情就非常的加分。書內的紙張似乎用一種特別的裝訂方式,所以在翻頁的時候是平整不會一邊翹起來,而書本闔起的時候也依然是平整的。這個對於常常閱讀紙本書的的我來說是一個非常舒服的閱讀體驗。最後就是打開書皮之後,裡面有另一層像是用油膜壓印的內裡,不同於一般書裡面就是那個像毛胚屋一般,灰白色的封面紙。如果硬要說有什麼缺點,就是書本太美了,讓我捨不得像平常一樣,看到有意思的內容就把書角折頁起來 😆

這樣對於閱讀體驗加分的美感設計,就像大廚在書中,每次提到關於美感的培養與提升所說的:

「美,只能領受,無法給予」

📚延伸閱讀📚
📕”Wanting” 中文版「模仿欲望」
「慎選你的榜樣,也慎選你的競爭對手」

這是我去年(2022) top 10 的其中一本書。其中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是一名米其林餐廳主廚如何在餐飲評鑒和米其林星星無止境的嚴苛競賽當中,找到自己料理的初衷與快樂,而脫離了世界容易給我們的零和思考框架。人都是社群的動物,我們要怎麼樣意識到競爭與從眾心態如何限制了我們的創造力,卻增加了一些無謂的殺傷力。

📗”You and I Eat the Same”
食物不只是營養,它也是記憶,是安慰,是文化,是人際的黏著劑。它會隨著人不斷的改變,也跟著不斷的產生出新的樣貌。

從飲食看見世界各國各民是如此相似。人們常常在思考彼此的差異,卻忽略彼此的雷同。

📘”Eat a Peach” 中文版「吃顆桃子:廚界異類的料理哲學與人生獨白」

福桃大廚的顛覆人生, keeping it real!美國知名的跳痛廚師David Chang ,從小時候走投無路只好學做菜,人生一路都因無法走主流而勇敢自成一格。如果江振誠這本書是富有哲學質感的廚師分享,那「吃顆桃子」就像是暗黑版的一樣,各有各的風格,但都很有意思。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