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串流服務平台Spotify 前經濟學家,用音樂界早期被數位化衝擊,到後來浴火重生的故事,分享產業歷經數位化顛覆,如何能夠像叢林中的泰山從一根藤蔓盪到下一根,知道何時該放手而又何時該抓住新的契機。大推!
“First to suffer, first to recover” (首當其衝,卻置於死地而後生) 可以說是音樂產業過去20年來的寫照。我記得當年Napster 讓人們可以用MP3格式免費交換CD中的歌曲,所有主流媒體都預告這是唱片業者的死期。當時唱片業受到突如其來的衝擊完全措手不及。後來還發生聯手對免費下載消費者的訴訟,這些被告的人也完全沒有能力付出任何的罰款,整個事情反而對唱片業的形象造成更大的傷害。過去這20年當中也可以看到歌手與經紀公司或唱片公司之間,權力關係的變化。歷經這20年的起落之後,從音樂整體的產值看起來,即便買CD買歌曲的人更加少了。可是整體串流訂閱的產值,再加上後來流行起復古風的黑膠唱片產值,幾乎回復了二十多年前的水準,也持續的成長當中。人們需要音樂的需求是不變的,所以創作家與音樂公司如果要打敗「免費」,只能從其他的方式創造比免費更棒的價值。
這本書的作者原本是一位英國經濟學家,但骨子裡是個搖滾靈魂的人。他曾經在英國政府單位上班,因著對音樂的熱愛四處找尋,哪裡有能把他的經濟學所長,與對音樂的熱愛能夠結合的職位。竟然也就是在Spotify這個新創公司中找到這樣子結合的威力。
我非常喜歡作者寫作的手法。一方面他的文筆帶有英國式特殊的冷面笑匠幽默。另一方面他所提出的觀點每一個都讓我耳目一新。他挑戰我們很多慣常思考的方式。例如,所有注意力經濟當中的內容都,一定是相斥的還是有相輔相成的可能呢?人類的經濟行為決策一定是自私的嗎,還是有群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時刻呢?所謂「好」的相反一定是「壞」嗎,還是有可能「好」的相反也是「好」?而大數據帶來是真正的洞見,還是更大的偏誤呢?
初中整理了八個原則,是作者從整個音樂產業的經驗當中,學到如果你要像泰山一樣暢行無阻的在叢林中的藤蔓中,要如何知道何時放手(過去的經驗以及成功)以及何時抓住未知的新事物。他說到當時音樂產業一直被媒體以及教科書當成是一個「沒有跟上時代轉型」的失敗案例。但是他說到其實後來所有的產業也逐漸受到衝擊。包括新聞媒體,包括影視娛樂,以及各式各樣的資訊產業。而且這些被描述成恐龍的舊霸主,不見得都是沒有創新的,畢竟要放掉確知可以獲利的既有事業絕非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現在從事後的觀點來看,可以有什麼樣的學習呢?
其中我覺得有幾個點非常的有趣。包括對於注意力的競爭,Spotify有研究不同活動對於注意力的需要,有些時候是相衝突的(例如Netflix會需要人全神貫注),但有些時候會是相輔相成的(例如閱讀時透過Spotify聽音樂)。知道你的產品內容是什麼樣的注意力程度可以決定你如何調整戰略位置。
另外就是關於評估自身在什麼樣的一個階段。作者用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政府的GDP,他提到在各個產業數位化的時候這樣的衡量方式會失去一大部分的真相。另外在數位時代思考所謂的壟斷跟實體產業的壟斷,從經濟學看起來其實是有相當不同的效應(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各國政府對於這些科技大頭,這麼難攔阻的原因之一)
“The digital economy is everywhere except in government statistics” (數位經濟充斥在生活的各處,除了政府的經濟統計數字之外)
回到組織和企業,當你評斷投入一個新的嘗試是增加或減少產值的時候,或許應該問問自己 「所謂的市佔率是什麼東西的市佔率呢?」,甚至應該思考「如果市佔率變小但是餅變大很多」那你的戰略思考是否就會有不同的判斷?
另外很有趣的一章,是關於所謂的大數據。作者用很多音樂界實際的例子,說明為什麼大數據容易造成偏誤。或者是說為什麼更重要的資訊常常沒有辦法衡量,也因為沒有辦法衡量而被人忽略。你還有從數據去看趨勢容易發生的一個錯誤判斷就是所謂的正向關係與因果關係的混淆,例如他們調查發現,每年在游泳池畔出意外的人數,跟尼可拉斯凱吉當年是否由新電影上映有直接的關係,但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書中的一開始有提到你的產業事屬性,是否有重複使用性(例如CD片 vs 數位音樂檔),是否有專屬性(一次只能一個人享用還是可以多人一起)。不同的排列組合中就會延伸出不同的商務模式可能性。這樣的思考方式頗為心弦也會讓我重新去套用在其他的行業當中。
最後分享一個有趣的小段落。作者身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想當然爾是有一整套音樂錄音帶的收藏。人們的歌單中很少有沒聽過的歌,但書架中卻有很多還沒看的書
“That’s why we like to say a record collection defines who you are, and the book collection defines who you really want to be” (所以我們說你的音樂收藏代表了你是什麼樣的人,而你書架上的收藏代表著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這個買書數量遠遠超過閱讀速度的人,整個中槍啊 😂
📚延伸閱讀📚
📕 “Poor Charlie’s Almanac” (中文版「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菲特的夥伴查理蒙格,用老年人的犀利和幽默,分享如何保持清晰的思考與判斷
📙The Undoing Project (中文版「橡皮擦計劃」)
兩位天才心理學家,如何讓經濟學看見人類心理對於經濟決策帶來的影響力
📒”The curse of bigness” (中文版「巨頭的詛咒」)
在資訊世代,一切的物理特性都跟過去截然不同 (還是要推薦 “21世紀的21堂課”!)過去對於“壟斷”的定義真的需要重新改變
Hi, I particularly like your last comment, “我這個買書數量遠遠超過閱讀速度的人,整個中槍啊”
This is exactly my problem and I have tried for years to cure it without any 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