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止盡的零合遊戲中,仇恨就下不了台階
上週在美國適逢St Patrick’s Day (愛爾蘭的聖派翠克日),週五又是Six Nations Rugby (英式橄欖球賽)愛爾蘭對上英國。看著滿街各國慶祝的人穿著代表幸運草的綠色,還有英國與愛爾蘭對富有熱情的比賽卻仍然滿滿運動家精神,好難想像才50年前雙方有如此的仇恨,在北愛爾蘭這個地區,最極致和赤裸的仇恨儼然成為每天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為「疼痛帝國」,我被作者Patrick Radden Keefe 圈粉了。這本「什麼都別說」是他兩年前叫好叫座的作品,描述北愛爾蘭的問題和恐怖主義的歷史。雖然我完全不知道這段歷史的背景,但他的寫作功力實在非常引人入勝,反而讓我一直讀還一邊上網查資料。一開始閱讀因為不熟悉人名和地理位置所以比較硬,但我建議有興趣閱讀的人,不用太糾結這些,把他當個小說讀下去就會越來越清晰。這次讀中文版,非常佩服翻譯者的功力與用心!
愛爾蘭與大英帝國的紛爭從中古世紀就有了,形影相隨的是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新仇舊恨。信奉著同一位上帝的雙方,竟然是彼此最大的仇人。直到二十世紀初愛爾蘭獨立後,混合著雙方人馬但英國保皇派佔多數的北愛爾蘭,就變成那個仇恨持續燃燒的灰色地帶。獨立派的愛爾蘭共和軍 (IRA) 就成了對立的一方,在北愛爾蘭民間有許多支持者,整個武器藏匿和通報網路,與天主教貧民地區擁擠的住宅區中密切交織在一起。當中有些天真的年輕人想要嘗試和平抗爭,但他們碰上了無情的暴力壓制,那股失望的感覺在一些人心中逐漸變成仇恨,認定只有暴力才是解放唯一的路。書中好多這種故事,在這些年輕人的心中是為理想而征戰,甚至不惜用各種激烈的絕食手段表達理想。但從另一面看,卻是傷害到平民百姓的恐怖主義活動。而且當中的間諜、雙面諜、三面諜、不可勝數,而他們對於自己人當中的「叛徒」或是「抓耙仔」報復更是殘忍。到頭來最讓人害怕的是自己人。而多年後他們也意識到,這些報復對方的行動,往往殺害更多的其實是自己人。
就在雙方90年代開始轉向和平談判時,共和軍其中一名領袖變成主要的和解者。這對那些暴力第一線的同袍來說簡直是最大的背叛,好像他們赴湯蹈火打前線,卻被自己人收割。而當時那些暴力行為因著和解,瞬間讓他們「理想主義戰士」的自我價值被衝擊,變成傷害無辜受害者的兇手。因著多年來保密防諜的氛圍,大多數人對這段歷史守口如瓶。但就是有這麼一個機緣,讓美國波士頓學院歷史教授進行一個學術研究計畫,前提是內容保密直到當中的人都過世。當年的參與者開始講述塵封已久的秘密,甚至逐漸變成一種幫助自己抒發的告解,想要一吐為快。但沒有想到保密沒有做好,開始有消息洩漏出來。其中一人過世後加速了秘密洩漏的速度(其他人還活著,甚至共和軍那名領先還活躍於現今政壇!)。結果出乎他們意料之外,英國法院發傳票跟美國要求這些資訊輔助調查北愛爾蘭恐怖攻擊的受害著訴訟,身為學校的波士頓學院只能配合。這些勁爆的內容就這樣逐漸公開。但其中還是有一些未解之謎,也就是本書最大的懸疑之處。
不同與一般歷史書籍英雄主角的故事,這本書的視角是兩個女人,ㄧ個是帶著十個孩子的寡婦珍·麥康威爾 ( Jean McConville)突然有一天被綁架後就人間蒸發了。她被貼上「抓耙仔」和「英國情婦」的罪名,留下十個年幼而且景況淒慘的孩子們。另一個是年輕貌美的天主教學校女學生 桃樂絲•普萊斯 (Dolores Price) 從天真的理想主義者,變成共和軍中活躍的一員。她和妹妹用他們女學生的無辜外貌,參與各種攻擊行動。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學生竟然是倫敦汽車炸彈的幕後主事者。後來也在監獄中用激勵的絕食手段抗議,也經歷殘忍的強迫灌食。這是烈士的情操?還是瘋狂的暴徒?書中不斷切換幾個視角讓讀者自己思考。書本最後,作者在波士頓計畫報告內容和各種訪談之間找線索,似乎殺害麥康威爾的兇手呼之欲出了。她真的是「抓耙仔」嗎?還是好心讓一個受傷人類(即使是敵人)減輕痛苦的好心寡婦?就算真的幫了敵人,需要這麼殘忍對待嗎?
隨著後來英國與愛爾蘭情勢發展,甚至英國脫歐的過程,看起來愛爾蘭種族團員也順勢的更接近了。那當時那些暴力抗爭真的是必要的嗎? 在現在得來不易的和平光景中,回顧這些不可思議的仇恨其實很有價值。那些理想到底要附上什麼代價?犧牲自己是否就可以合理化犧牲他人?堅持到什麼程度才夠?是否思考過退場機制?轉圜是一種妥協還是識時務?在全球仍有幾種族或群體處衝突的現在,這個慘烈的歷史讓我們有什麼反思?
「她一直扮演著解放者的角色,卻未能把自己從內心的理想世界中解放出來。有時囚禁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的理想。」— 桃樂絲·普萊斯喪禮中,當年同袍的致詞
全文與延伸閱讀連結都在部落格中👇👇👇
📚延伸閱讀📚
📕”Not in God’s Name” 中文版「毋以神為名」
講到宗教戰爭很棒的書,為什麼信封同樣上帝的不同宗教可以這麼深仇大恨?這位猶太拉比從創世紀的幾對兄弟與姐妹的故事,講到人性共同的一個軟弱。
Not in God’s Name 毋以神為名
📒”Wanting” 中文版「模仿欲望」
冤冤相報何時了?越相似反而越嫉妒? 零合遊戲讓衝突升高,是否有打破這個無限循環的方式?
Wanting 模仿欲望
📗”Humankind” 中文版「人慈」
同理心看似無害,但是開太強的時候好像有些仇恨就被合理化了。了解我們這個盲點,或許可以讓人恢復原本的善良。
Humankind 人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