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onality 重返理性

陰謀論,都市傳說,和假新聞,為什麼在教育程度提高和資訊普及的現代不但繼續存在於世界上,而且似乎更加盛行了?

人類有史以來科學發展到頂端之際,似乎瘋狂的程度也來到一個新的巔峰。寫在全球疫情仍然延續的時空中看著過去兩年來各式跟新冠肺炎與疫苗相關的真假新聞,號稱的特殊療法,某些地區對於疫苗和口罩的陰謀論,以及許多地方都經歷的兩極化撕裂雖然說很多人認為社群媒體是始作俑者,但其實這些現象都源於人性以及人們言語傳達的方式,網路和社群媒體只是讓原本微小或地區性的東西,放大成網路世界中暢行無阻的傳染病。

知名的語言學家Steven Pinker 一直是站在對世界發展樂觀的立場。在之前的幾著作當中,包括 人性中的良善天使再啟蒙的年代,透過歷史資料,加上他對人類語言解讀的理解,描繪出一個正面的宏觀視角。這本新的著作不同於以往,站在憂心的立場,來反思人們是否真的有理智思考和思辨的能力,還是如悲觀的那一派所說的,是由情緒和故事渲染力主導抉擇的一群動物呢?

書本當中最大的篇幅就是Pinker 帶起了教授的帽子,試著用最深入淺出的方式,把過去百年歷史中,心理學研究發現所有人類的思考盲點,做了一個完整的整理。閱讀其中幾章的時候感覺回到大學時代通識課的「基礎邏輯」一般,好久不見的 p 和 q 再度出籠(上過邏輯課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說些什麼)。而心理學上的盲點,包括了人們為何無法理解指數型成長的威力,為何很多統計和數據會被錯誤解讀,和人性會如何影響我們對於事情發生機率的誤判。其中,也包括了著名的《快思慢想作者的研究發現。而身為語言學家的他,很自然地說明語言的力量如何強化這些盲點和誤判。同樣一個詞,可能在不同人的想法裡面有完全不同的定義。其中幾個很有趣的例子像是「今天有30%的降雨機率」到底什麼意思呢?是說有三成的時間下雨,還是三成的地區下雨,還是只想表達不太會下?以及美國某位前總統候選人被謠傳利用披薩連鎖店進行犯罪行為,相信這個傳言的人卻沒有人去報警(倒是有人在網路上給那家店一顆星的負評),所以 「相信」到底是什麼意思?除了心理學以及語言之外,屬於社群性動物的我們,也極度容易受到群體立場的影響。有個實驗播放群眾抗議的畫面,當受試者被告知抗議的話題屬於左派的 (例如氣候變遷),那麼偏左的人會覺得是和平抗爭,偏右的人容易看見一群暴民,反之亦然。 「自己人」、「近在眼前」、「立即的損失」,都會強烈的影響我們理性思考的能力。

回到他作為樂觀派的角度,他指出某些實驗只要調整其中一些描述方式,大部分人的解答就會合乎邏輯。或是只要微調討論的場景很多的思考盲點似乎就會移除。所以作者還是樂觀的相信,人們是可以理性思考的,然後很多的偏差是有機會調整的。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延伸思考,就是如何對話。相信立場對立的人,雙方都可以說出自己為何是理性的,以及對方為何是非理性的。所以與其說「理性思考」是稀缺的,不如說「信任」才是那個稀缺的特質。特別在各種人工智慧大量使用在生活中時,如何找回人才能表達的信任,相挺,以及愛,才是科學發展同時最需要的平衡吧?

 

📚延伸閱讀📚

📗 Humankind 「人慈」

思考人性本善的新視角

https://dushuyizhi.net/humankind/

 

📕 How I learne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我如何真確的理解世界」

數據可以有溫度

理想可以有務實

https://dushuyizhi.net/how-i-learned-to-understand-the-worl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