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危機並不是用藥過量,而是這個現象以及其他種種危機現象背後共同的因素— 貪婪」
“ The real crisis wasn’t the overdose crisis, but the one underlying it, and all the other crise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It was greed.”
追劇式閱讀的精神,就是延續去年最後一本的故事繼續展開。去年最後一本「疼痛帝國」講到美國鴉片藥物氾濫背後Sackler家族所扮演關鍵推動鴉片藥物的角色,從一開始用高明的行銷方式讓這樣的止痛藥物不受限於癌末病人而普及與一般市場。在知道疑似有成癮效果時,就開始刻意的迴避問題,甚至消滅一切相關的證據或是吹哨者,並且把所有成癮者描繪成本身就有問題的罪犯。在八零年代美國政府花上大把費用,打算消滅所謂街頭幫派的毒品。卻在同一個時候,冠冕堂皇的藥廠,用利益收買食藥署官員,透過病人們所信任的醫師開藥,造成過去數十年來千萬美國人受到鴉片藥品的成癮捆綁,約百萬人因為用藥過量而死亡。HBO 有一部電影 “Crime of the Century “ (世紀犯罪),以及串流媒體 Hulu 所製作的 “Dopesick” (毒疫)迷你影集,用不同的角度講這個故事。這本書就是Dopesick作者的第二本書,反觀許多受害者身邊的親友,用有限的力量力挽狂瀾。雖然微小,卻因為那股「看不下去必須做點什麼」的傻勁,竟然像是一片沈重幽暗中,一點點微小而堅定的亮光。
書中所提到的作法,是頗具爭議的 “Harm reduction” (減害計畫),主要的精神就是不將毒癮患者視為罪犯,而是視為一種病患。這裡面所使用的方法,包括贈送乾淨的針頭,施打低害藥品取代鴉片藥品,以及許多的心理治療。所以這本書在亞馬遜的評價上的確也是有一些不認同的聲音。畢竟一般疾病的患者,帶給身邊的人主要是照顧的負擔,但是毒癮的患者,在癮症發作時,是會做出許多不理智的行為,讓身邊的人信任感一點一滴被磨損。
所以為什麼會有一些小人物願意做這樣的嘗試呢?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位努力奮鬥的平民英雄,都是成長在家人或是生活周邊飽受毒癮摧殘的人。讀這這些故事。跟國際間對美國的印象有蠻大的落差,特別是在美國東部阿帕拉契地區,有許多勞力工作的人在工作機會被掏空之後,陷入毒癮的捆綁。很多人其實都只是身體疼痛開始使用止痛藥而竟然成為毒癮的患者的當你身邊有大半的人因著毒癮做出難以想像的選擇,或甚至你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因為藥物過量而死亡,真的是好像活在地獄當中一般令人絕望。這些小人物之所以願意投身在一個看似難以獲勝的戰役中,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所謂的 “NIMBY” (not in my backyard, 不在我家後院發生=眼不見為淨)的心態。為了所愛的人,他們用個式方法得到資源與支持。為了不想看到他人與自己去世的親人有一般的遭遇,他們會選擇多走好幾理路,想辦法去找到深陷其中的人們,而不是高高在上等著他們過來。為了不想毒癮低頭,他們像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一般,去跟政府單位據理力爭,用各種創意創造出一些小小的空間,能夠救多少人就算多少人。這當中還是有很多強烈的挫敗,但許多因此獲救甚至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的人們,對他們來說關鍵的不只是那些心理諮商或是低危險藥物替代,而是在他們都放棄自己厭惡自己的時候,竟然還有人把他們好好的當一個人看待,用溫柔和同理來接納與擁抱他們。
書名「Raising Lazarus」指的是聖經當中一名叫做拉撒路的窮人,奇蹟式復活的故事。讓他恢復生命的是上帝,但就在他走出石墓的時候,親友們把他身上的裹屍布拆掉讓他能走下去。這本書想講的就是我們不見得都有醫治他人的能力,但我們卻有為他人除去羞恥(裹屍布)的可能。一個群體當中要能夠平衡正義與愛,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面對有些議題,一味的刑法有時候只是把問題都關到牢獄或是眼不見為淨的地方。但是當那是你所關心的人,就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再怎麼痛心也是會想辦法救。小時候讀的北風與太陽公公寓言故事,最後是用溫度帶來改變的。雖然不是立即效果,卻是帶來自發性的改變。這或許是我們能夠勇敢做些逆向思考,用愛來代替刑法的榜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