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饑荒,難民潮背後,到底那個掀起種種混亂的大怪獸是什麼?華爾街的金融煉金術士所使用的商業模式 — 「衍生性金融商品」,到底是一種有益的發明還是一種近乎邪教的魔法?讀這本書像是在看一部紀錄片一般。
讀完上一本關於原物料期貨交易的書之後,順勢地接著讀這一本相關的書籍。只是前一本是從原物料交易者的視角來敘述他們的故事。原本期貨的概念是為了保護生產者可以有穩定的收入。但隨著這樣經濟活動逐漸金融商品化,這些交易已經與供給與需求的本質脫鉤了,甚至和實體世界的狀態也脫鉤了。剩下的就是對於預測心理的風向猜測。而這本書就是從市場價格造成的混亂,世界各地受害者的角度來書寫的。非常好看,但讀起來也非常沉重。
「價格切斷了需要房子的人和真正建造在地面實體建築間的連結。住房危機會出現並非確實缺乏實體建築,而是我們應用的特定的社會配置規則(讓人無法住)⋯饑荒出現的原因不是糧食少到人們買不到,而是人們買不起。這是人類製造的饑荒」
一帶一路、金融風暴、英國脫歐、ISIS 危機、塔利班獲勝、難民危機,以及書中講到,低強度持續中的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現在已經演變成高升的局面),這一些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混亂,常常媒體會講到的頂多是直接的那一層理由。這當中包跨民粹主義,宗教之間的衝突,氣候變遷,和各國的難民政策。但這本書的作者將每一個事件挖掘得更深入,看見所謂「看不見的那隻手」的市場機制,似乎讓我們根深蒂固的認定「價格」就是「價值」。
「價格就像空氣無色無味,不容易察覺,深深融入生活中,以至於我們幾乎難以意識到價格其實是人類的*發明*⋯價格在我們周圍創造了一套自發性的秩序,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並主導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國家或家庭,首相或總統,恐怖份子或是叛亂份子,同樣必須接受價格的安排,每個人全都生活在價格統治的世界中,無法逃脫」
作者是一名電影製片人,也是一名紀錄片獲獎導演。為了忠實的去取得他紀錄片所需要的素材,深入到許多的戰地,饑荒之處,難民營等等,與當地真實生活的人們交談。不管是他在希臘接觸的敘利亞難民,在伊拉克接觸的年輕人,在委內瑞拉街頭鬥毆的青少年,從瓜地馬拉前往美國一路冒著生命危險會落的難民,在肯亞背著AK 47步槍的牧羊人,或者是住在烏克蘭東邊與俄國的戰爭區,看見人們因著原物料價格一夕之間快速地起落,許多中產階級一夕之間成了貧民,好像不得不使用暴力求生存。我們學生時代讀到市場機制是可以有效率迅速修正,平衡供需之間的落差。但這也是為什麼近代的經濟學受到極大的質疑。因為少了對人類心理的理解,以及政治和社會心理學的成分,往往忽略在這個所謂「修正」的過程當中,造成的各種大起大落。即便以稍長一點的時間看或許市場機制會修正,但是往往那個時候已經緩不濟急了。
那我們有可能從這種對價格的集體信仰當中抽身嗎?我個人覺得這是相當困難的。但讀完這本書我更可以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寫作以及拍攝紀錄片。因為當越來越多人看見這些混亂所帶來的傷害,或許會重新思考我們對事物價值的認定。人類歷史上雖然集體的價值觀不容易短時間改變,但還是可以看見改變的。經濟和市場機制的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讓很多貪婪擴增成為一種邪惡,可是我認為有必要充分的了解它,才有可能讓這些經濟工具為人類社會效力。我想起 Clayton Christiansen 在 “The Prosperity Paradox “ (中文版「繁榮的悖論」)中,提到如何借力使力用市場機制來思考對應之道。這樣可以避免落入「理想化但經不起市場考驗」的訴求中,找到符合公義原則,但不與現實脫鉤的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 The prosperity paradox (中文版「繁榮的悖論」)
中文版介紹:如何從零消費、看似不存在的市場,突破創新界限、找到新商機
📙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中文版「萬物的價值」)
價值的認定並非固定的,我們唸的經濟學不過是反應當代的社會氛圍,並非科學定律
📒 Capital and ideology 資本主義與意識形態
貧富不均並不是科技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由意識形態以及政治的選擇所造成的,而按照過去的歷史,意識型態以及政治的選擇是可以被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