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gues and People 瘟疫與人

從傳染病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歷史

“我們或許還是可以把大部分人類的生命視為一場介於病菌的為寄生,以及大型天敵的巨寄生之間的危險平衡而所謂的大型天敵主要是其他的人類” –威廉•麥克尼爾

 

這一本1976年出版的經典書,在當時對於人們理解世界史的觀點有極大的影響,當年中文版發行的導讀前言,還是當時任職台大公衛學的前副總統陳建仁在1998年所提供的。雖然已事隔四十多年,但可以看出他的觀點對於日後的影響深遠。而且講到人類面對傳染病的反應和影響,在疫情發酵的今年有一種莫名的既視感。

 

“人類普遍擁有一種習性,喜歡把不熟悉,險惡的疾病源,頭推給外國人”

 

書中當時提出最新穎的觀點,就是看待“寄生”這件事情。前面所提到的引言也是坐著說明流行病與戰爭侵略,像是“微寄生”與“巨寄生”的明顯例子。兩者都有侵略性,但必須找到一個平衡,不然宿主如果太快死亡或消耗,是不利於繼生者的持續繁衍 (所以歷史以來,為什麼有些流行病因為殺傷力太大而只有短暫流行。以及戰爭中過度掠奪的帝國,因為沒有留下足夠多的農民,而很難維持)

一個歷史學家要怎麼寫出流行病的醫療史呢?過去各國歷史對於疾病的描述和稱呼,非常有限而且不一致。所以除了歷史記載之外他主要是從人口的漲跌當中去交叉分析。第一章是這個整個分析的邏輯,也說明了為什麼五十萬人口,是一個 “撐起流行病” 基本需要的人口數。(然後他也說明了為什麼幼兒園和軍隊是傳染病的溫床)

再來就是許多有趣的推論和記錄:

  • 麻瘋病的消失,部分是因為競爭不過肺結核?
  • 蒙古1368年撤出中國是鼠疫推了一把?
  • 金納醫生發表牛痘之前,早有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把接種方式與燈籠褲一併帶回歐洲?
  • 義大利城市針對鼠疫快速的反應,奠定了未來文藝大復興的基礎?
黑死病的傳播路線

當中也有一些講到在醫療常識還未普及之前,世界各國在地人一些看似迷信或是風俗的方式,事後看起來還是非常符合防疫的原則。包括中國東北滿族的人獵捕土撥鼠的方式,讓他們與鼠疫有效隔離。包括印地安人處理與米的手法讓他們的身體可以合成一種玉米本身沒有的營養素維持健康。還有地中海許多港口在16世紀就會要求一些停靠的船隻必須隔離40天才能上岸(入境隔離的先鋒啊!但很不幸的你無法隔離船上的老鼠)。像這樣的民情風俗,倒不是說要“寧可信其有”,但對於在地文化的尊重並且去追溯背後的“為什麼”,反而是科學發現的重要線索。

 

我覺得最正向的還是最後一大段,就是近代醫學如何大放異彩。讀起來很像駭客與被駭者之間的攻防,病毒也是會不斷的變種不斷的找尋新管道,而且產生被駭者的心理恐慌。但是每一則故事都讓我深深地感覺到,活在21世紀的現代真的是太幸福了!各式疫苗,程式與個人衛生條件,食物營養,還有公共衛生被各國重視,都是在過去200多年才有的。因為是1976年所寫,作者在最後提到1918年所開始的流行感冒,是下一塊未知的戰場,真的非常符合現在的時事! 大家要保持身體健康喔!

 

這本書很像是1998年經典人類學書籍“槍砲,病菌,與鋼鐵” 的前傳 (這本書也是我過去20多年來整體top10之一),但他的寫作手法沒有像後者這麼容易閱讀 (所以後者的書銷量大勝),我們推薦沒讀過的可以讀一下。如果要更簡單的書,講到人類現在生活的條件,與互相合作的方式是史上從未有的高峰,可以讀一下之前 Bill Gates 大推的 “Factfulness” (真確)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我當年很弱的讀書心得,但是有比爾蓋茲的介紹連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