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bers Don’t Lie 數字裡的真相

數據控和喜歡冷知識的朋友們,應該會喜歡的一本書 (有中文版)

“Numbers may not lie, but which truth did they convey? ….In this book I have tried to show that we often have to look both deeper and wider”

(數字或許不會騙人,但它傳達的又是什麼樣的真相呢?….在這本書當中我想要告訴大家,我們必須要更深入以及廣泛的探究才能看見全貌)

Vaclav Smil 是比爾蓋茲非常喜歡的一位作者。在好幾年的蓋茲年度推薦閱讀中都有他的書。過去我讀過他講到關於各種能源 (石油,核能,煤炭,和各式新能源)的書籍,紮實的數據分析讓我大開眼界,但說真的,不是非常容易閱讀。

這一本書不同於他過往寫作的風格,集結了數十個小短篇,分別在討論包括世界人口結構,全球化相關數據,現代世界的各種發明,能源,交通,飲食,以及地球環境保育。每個短篇都非常深入簡出,有點像是大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 😆

為什麼人類超級會流汗,成了我們的優勢?
電動汽車真的比較環保嗎?
汽車和手機,哪個對地球的環境破壞比較大?
腳踏車的發明竟然是在汽車引擎之後?
西方世界奶製品食用量逐年下降,但部分人乳糖不耐的亞洲卻直線上升?
生育率下降和老年化是全球一致現象?但為什麼日本和中國隱憂似乎格外的大?(社會要多富有多久,才能承擔老齡化趨勢)

而在科技感覺進步速度越來越快的現代,其實真正重大的發明還不如1880年代的那一些? 包括電燈泡,收銀機,自動販賣機,汽車引擎,原子筆,輪胎,腳踏車,以及可口可樂?

既然說到數據也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面向:一個含括性數據的不完整,以及一個看似微小數據隱含的背後意義

例如G D P或是失業率,其實相當不能正確反映社會真正發展的質量 (忽略生活品質,環境因素,就業意願,社會支持系統等等)

有例如一個社會發展的程度其實從嬰兒存活率,最能夠看得出來。因為在脆弱的第一年當中能夠存活,勢必需要良好的醫療條件,良好的衛生環境,足夠的營養,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和足夠的衛生教育。看似是一個小的數據背後卻需要許多條件支撐。

有時即便有數據的支撐,人們仍然不輕易改變既有的模式。書中舉例包括歐美國家的日光節約時間,其實麻煩多過與所節約的。而我們現在登機的手續繁複也不見得必要這樣,但卻很少有航空公司願意改變。另外,主流媒體仍然傳達全球糧食不足的問題,但從數據看來花資源去增加產量,還不如思考如何減少浪費來得有效。而開發各種能源,不見得比起建築物採光和保溫的創意,來的更能讓我們能源永續。

看完這個書除了有些科普,以及一些有趣的知識之外,我覺得最棒的是讓我們看見社會上許多的問題本來都是系統性的。所以下當下次聽到一個數據或是論點,最棒的反應,就是能夠去思考它的連帶效應,以及思考反面的陳述,來交叉比對。我們現代人的壽命比過往都還要長,那是不是很多事情,也可以更多深思熟慮,更多包容的討論呢?


中文版:「數字裡的真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