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A finite game is played for the purpose of winning an infinite game for the purpose of continuing the play” (有限的遊戲是為了勝利而玩的,無限的遊戲是為了能夠繼續下去而玩的)

<關於玩的閱讀3之2>

繼上一本1938年難讀的書之後,今天看完一本1986年難讀的書。上一本講到人類文化許多的面相都是是本於“玩”的成份,這一本講到的是兩種“遊戲”的性質 –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有限的遊戲,是在一定的時空範圍當中的競技,例如:一場球賽一次考試,一輪評選。無限的遊戲像是:一場社會運動,文藝復興時期,或是人生。

作者遊走著哲學與理論當中的論述,真的不是那麼好讀,但他就是有那種哲學家讓你形塑新的世界觀的一種功力,也難怪這個在西方遊戲研究當中一直是經典,暢銷書作家Simon Sineck 去年基於這個點,延伸成推動“無限型思考” (infinite mindset) 的領導力與組織,果然又暢銷了(我聽了英文版但似乎還沒有中文)

他另外講到一個觀點我也覺得很有趣,就是所謂的“看到” (Look) 跟”看見” (See) 的差別 (如果有人有更棒的翻譯方式,歡迎分享喔!):

“To look is to look at what is contained within its limitations, to see is to see the limitations themselves” (“看到”,是在事物的有限範圍當中,而“看見”,是能夠察覺到這些有限本身)因著察覺到原本的框架,才有機會重新詮釋可能的視角,以及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這就是所謂一個“無限遊戲”的思考方式。

很巧的是幾天前才在跟同事分享我對於組織管理的一個感受,剛好這個三十多年前的書中有一大段在講類似的比喻。就是“園藝” (gardening) 與“農作”(agriculture) 的不同概念。前者是創造那個環境和生態系統,然後讓生命盡情發揮。後者是計算每平方公尺的產值,是控制和工業性的。過去講到組織很多在講 ROI, KPI, 以及人均產值,總是以量化的方式為最主要的思考依據。但是當這個社會越多變,AI越取代重複性工作,人的創造力和集體激盪力越需要被解放的時候,重點就是在於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能給予足夠的養份,而且預期一定的驚喜。當然組織還是必須能創造價值,以及有客觀衡量的方式,但我相信未來領導的方式,會越來越多像園藝,越來越少像工業化的農產。

無限的遊戲重點不在輸贏,而是在延續下去。並沒有人“贏了法國大革命”,是整個社會因著它而改變,其精神也在參與的人死後繼續下去。也沒有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贏家,藝術家們彼此的碰撞激盪,讓整體產生更蓬勃的創造力,他們的影響力超越他們的壽命。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糾結於所謂“人生勝利組”的想法呢?人生在短暫的時刻當中當然有輸贏,但長期來看,生命的意義絕對不在哪些輸贏當中。或許有這樣的洞見,我們能夠專注活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焦慮的活在比較當中,這樣的生命,也就不受限於個人壽命,能夠對於周圍的人,以及後來者留下長遠的影響力。

 

中文版:“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一個哲學家眼中的競技世界”

Simon Sineck “有限與無限的目標” 分享,有中文字幕

Simon Sineck 介紹他新書“無終賽局”的影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