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心臟– 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邁向自由之路 — 3之3 ****
“快樂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 希臘史學家 修昔底德 (Thucydides)

今年是柏林圍牆倒塌的第30週年,來瞭解一下這個80年前生出納粹政府的國家,如何多次從分裂中找到新的出路,甚至在近幾年成為打開大門迎接百萬難民的歐洲國家。

“轉型爭議“ ,“綠能”,“黨產”等等都是最近在台灣常出現的議題,原來德國也都經過這些,我蠻喜歡這本書的敘述,把德國如何找到出路的過程,和“絕非平順”的事實,描述得很中肯。這本書從幾個序言就很有料了,書中除了出身記者的作者深度報導外,還有很多相關的圖片,好像是在讀長篇故事一樣。

(目錄在這裡)

我個人覺得他們對學術研究的嚴謹和重視,是滿重要的關鍵。在面對過去不堪的資料 (希特勒自傳,東德情報,等等),都建立中立研究單位,不受政府或是任何政黨指揮,用歷史或甚至考古研究的方法來面對(但一開始也有許多阻力和不信任)。

記得2016年,希特勒 “我的奮鬥”在德國再出版時,我很好奇地買了一本來看看。說真的非常不好讀,除了用詞粗糙之外也沒什麼脈絡可言。能在當時造成如此的影響力,真的很多都是環景和時機的交互作用。倒是,當時搭配閱讀的 “希特勒回來了”,一本德國作者寫的小說,想像希特勒突然穿越時空到廿一世紀,發現各種奇怪新科技之外 (他真的是穿越劇的概念),還發現德國最高領導人竟然是個女的! 他的行為舉止讓周遭的人以為他只是個演希特勒很入戲的演員,讓他大受歡迎,他越生氣大家就越覺得他演技非凡,最後他也乾脆就接受了這個新來的名氣,還受邀上電視節目受訪等等有趣的神展開。

“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一樣,可以從戰爭走到和平,從分裂走向和解,從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的狂熱回到理性的政治,….我們德國人能將這些經驗貢獻給這個變得動盪不安的世界” — 德國總統 (不是總理)史坦麥爾 2017 就職感言

走過那些不容易的路,德國人很清楚歐洲需要一個強健卻不令人害怕的德國。適逢他們因著人口組成的轉變,必須重新思考“誰是德國人”的定義,也正在經歷的轉變。只能說過去的經驗讓他們更有信心可以找到共識,也讓其他國家的人有個可以參考的做法,再隨各國條件不同而找出自己的路。

“在全球化的網路時代,各國的文化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衝撞和交會,帶給人類巨大的挑戰,誰願意打開心胸對他者保持好奇,在還沒有親自體驗和了解前不輕易下判斷,有意願和能力促成不同的文化對話,自然就能參與和打造人類的未來。” — 本書作者

本書鏈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597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