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alue of Everything 萬物的價值

補上幾周前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時閱讀的經濟學書籍,探討價值的本意和為何現在貧富不均如此嚴重。這次大會似乎因著貿易戰而略顯方向不明。整體還是在探討第四次工業革命,特別是AI,將帶來何種經濟衝擊,而其中“教育”是最熱門的話題

本書入選 財金時報 (Financial Times)與 麥肯錫 (McKinsey)年度最佳書籍。相信很快會有中文版。

“If we cannot define what we mean by value, we cannot be sure to produce it, not to share it fairly, not to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The understanding of value, then, is critical to all the other conversations we need to have about where our economy is going and how to change its course.”

為何努力經營店面的收入可能不如店面房東?
藥品專利的計算如何讓有需要的病人付出不對等的昂貴代價?
為何政策支持的投資失敗納稅人買單,政策支持的新創獲利卻集中獎勵少數投資人?

“金融”是社會資金流動的必要角色,但當企業也過度“金融化”時,人們就容易從“價值創造”傾向“價值擷取” (用錢生錢,例如一些企業如何放棄核心,專注融資或是房地產)

作者從經濟思想的演進說起。19世紀前仍以產出或投入成本為主。知道我們現在熟悉的思考方式 — 邊際價值決定價格 (新古典經濟學派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新古典經濟學派) ,而價格反過來決定價值時,國際認定GDP中納入財富轉移的“成長”,而多個政府政策鬆綁為“促進經濟成長”,造成了貌似經濟成長,但實質上讓較少數的“價值擷取者”得到不對等的大利益,而大多實質產值創造的人卻相對無感。

本書作者的目的是指出政府政策與長期投資 (基礎建設,教育,醫療,科學研究,等等)的重要,呼籲大家思考政府的角色。

但我讀本書最大的收穫,是更清楚看見價值的認定並非固定的,我們唸的經濟學不過是反應當代的社會氛圍,並非科學定律。順勢而為固然重要,可以盡量努力,但知道有不同的可能,會讓我們在情勢變動的現代,心意更新而變化,靈巧變應

中文版 「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