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八月初,兩顆原子彈分別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從此世界局勢巨變,再也回不去了。
「一個深奧並且必須了解的事實,就是科學中那些隱藏的奧秘之所以被發現,不是因為他們有用,而是只要有可能被發現人們就會探索」— 羅伯特·奧本海默
“It is a profound and necessary truth, that the deep things in science, or not sound, because they are useful, they are found because it was possible to find them” — Robert Oppenheimer
這本800多頁的胖胖書真的看了好久,但閱讀中也可以明白為什麼這是經典的書籍,時隔37年之後的今天來看,它的結構性,充實的內容,還有作者以第三者的視角看這個充滿爭議的武器,還是非常震撼。而整本書在處理物理學和核子科學的發展,可以想像作者花了多少的心力去徹底了解這些科學原理和發現的過程。我基本上是快速帶過,不然真的要看上好幾個禮拜,如果都看懂了也應該變成業餘的核子物理科學家了吧!
在忠實敘述的科學內容之外,我覺得這本書把所有知名科學家都描繪的栩栩如生。書本的開頭其實是從放射性物理學的發現所開始。在二十世紀之初,居里夫人,發現X光的德國科學家倫琴,以及以驚人的速度發表突破性量子物理理論的愛因斯坦,為二十世紀一連串了不起的科學發明揭開了序曲。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等等,在這本書中非常密集的出現。這些過去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名字,在作者的描寫之下充分展現活生生的人性。他們當然有過人的天才與對科學的執著與努力,但也看見他們各種鮮明的個性,當中不少人承受著憂鬱症或是精神分裂之苦。也有好幾位飽嚐親人離世的錐心之痛。當中有科學家是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夫妻的關係,甚至阿姨與外甥。在20世紀初雖然已經有幾位優秀的女性科學家,但回到當時的時空,幾位諾貝爾獎等級的科學家竟然因為學校不能雇用女性,只好無償的在實驗室憑著一股熱情的來工作,到40-50歲的時候才能領第一份薪水。
隨著各種發明主意的出現,其實已經有幾位科學家腦中浮現出大型炸彈的可能性。或許這些發展快速前進,跟當時正值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大的關係。這些科學家們並不是輕鬆的在做有興趣的事情。他們是在一個戰亂時期,周圍有強烈的焦慮感和愛國意識的鼓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名德國的化學家哈伯發明的各種毒氣體。雖然哈伯的發明讓化學肥料變得容易取得,以致於後來世界人口暴增,食物的產出仍然可以跟上。但是不可諱言的是那些化學毒氣在戰爭中所造成的殘害。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化學家,在丈夫不願意摒棄發明毒氣時舉槍自殺了。多年之後英國的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James Chadwick,在明白核子連鎖反應可能帶來的威力之後,他意識到人類的滅亡比想像中的接近,而他再也沒有辦法不靠安眠藥入睡了
另一個很難想像的事情,是當中有超級多猶太裔科學家。他們當時分別住在歐洲的不同國家:德國,丹麥,英國,瑞典,以及後來消失的奧匈帝國和普魯士帝國。這麼大一個比例的族群令人很好奇是什麼樣的文化所成就的?書中描述他們成長的背景,有富有家庭但也有貧困家庭的出生。但相同的是猶太家庭對於教育的重視,以及鼓勵他們挑戰既有認知,有勇氣去探索、嘗試、與經歷失敗後再嘗試。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當時的歐洲已經醞釀著滿滿的反猶太主義。對其中的幾位科學家來說,所謂科學家的身分是他們能夠逃離出國的護身符。甚至有幾位科學家被迫逃離納粹政權的時候。必須要能夠贏得諾貝爾獎才有足夠的金錢去支撐他流亡的生活。對許多人來說諾貝爾獎是個至高無上的榮譽和遙遠的存在,但對書中這些科學家卻是成功逃難的生存之必須。
大概也就是這樣,讓整個原子彈的發明像是個完美風暴的出現。當時有許多位科學家選擇逃離到美國,所以其實想要發展核子武器的納粹德國,因著驅逐殺害猶太人而大量的流失了相關的科學人才。而同一時期在軍國主義下的日本,也有科學家留意,只因為資源的分配讓這方面的進度非常緩慢。而在英國的邱吉爾,雖然身邊的情報有告知他這樣子的武器發展,但是他忙著跟德國互相轟炸,並沒有太大的投入。而美國當時羅斯福總統即便有愛因斯坦背書的科學家上書,一開始並沒有當成重要的議題。真的是在眾多的因素推動之下,美國成為唯一個有各種條件研發原子彈的國家。雖然當時美國並不希望參戰,也認為只要納粹德國被打敗二次世界大戰就會結束。但是當他們發現日本人的民族性比他們想像中要更加難以撼動,發現日本人不但是軍人而且還有男女老幼都寧可自殺也不願意被俘虜,而親身與日本敢死隊交戰的第一線軍人更是震撼不已。在珍珠港襲擊事件之後,這個原子彈的發明就成為頭號專案「曼哈頓計劃」了。
書中,奧本海默其實是在最後¼才出現。在眾多的諾貝爾得主與頂尖科學家當中,他並不算是最傑出的科學家。但是書中描繪他卻是一個頂尖的專案管理者(超強PM)!要帶領著一群跨領域的專家一起合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頂尖聰明的人管理起來也不是最容易的。當中要怎麼安排誰做決定?要怎麼讓意見很強烈的各方能夠達成共識?奧本海默不見得是所有領域最專精的,但是他對每一個領域足夠熟悉到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許多人對他的評價,是他對於人心與人性的掌握,知道怎樣說服,也知道怎樣勸退。從我們現在的視角看回去好像一切都理所當然,但是從當時每一個環節幾乎都有可能讓整個計劃失敗,才能夠體會整個計畫的成功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書本的最後一章,描述著廣島與長崎倖存者描述投下原子彈的當下,當中有許多的人當時只是孩子或是學生。「人間地獄」大概不足以形容那些駭人的景象。作者在2012年出版本書25週年紀念版時,有重新再寫了一份序言。雖然有一派的說法,認為原子彈投下讓戰爭可以趕快結束而避免更多人的傷亡,但看到那些被原子彈殺害的數十萬人,很難讓人覺得這是有良心的事情。作者說人們總是嚮往公義,但很不幸的人類的公義其實指的是「公平」,也就是只要你有的我就必須要有。後來冷戰時期的軍備賽就證明了這件事情。作者強調,只有世界各國的人們知道自己的命運是綁在一起的,並且選擇越來越開放對話而不是封閉隱藏,才有可能讓這樣無止境的軍備賽停止。時至如今我們看見資訊世界的人工智慧發展也有類似的趨勢,人們真正學會教訓了嗎?或許數十年之後我們才會有答案,只希望,那是好的答案。
“The very fact that knowledge is itself the basis for civilization points directly to openness as a way to overcome the present crisis” — Neil Bohr
「正因為知識是文明的基礎,所以公開分享知識是能夠解決危機緊張的方式」—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波耳
📚延伸閱讀📚
📕 “Why does E=mc2? “ 看懂質能互換與相對論的第一本書
書本從我們對時間空間的一般認知開始聊起,一直答應讀者不會有太困難的數學。,原來畢氏定理 (直角三角形兩邊各自平方總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加上簡單的國中牛頓運動定律,以及對一些非常細微的差異一步一步追根究柢,是愛因斯坦想出相對論的方式! 這本書有中文版
Why does E=mc2? 看懂質能互換與相對論的第一本書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在20世紀初期,美國是個不喜歡戰爭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滿目瘡痍之際,美國更加堅定孤立主義不願捲入。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常備軍人人數遠遠不及其他國家。是什麼樣的一些轉變,讓他在20世紀末的時候成為空中以及軍事的霸權? 作者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 航空文化,來闡述20世紀戰爭歷史。有一個日本歷史學家的角度來說這段美國的故事,獨具一格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