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一個大半輩子都在談判的人,手上籌碼這麼少還能做這麼久。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李鴻章總是被描繪成喪權辱國的清末官員。但仔細想一想,那時的中國已經鎖國數百年,李鴻章在當時談判的籌碼真的少得可憐,只能減少損失或是爭取時間空間。
另外,讀歷史人物,最有意思的就是從不同的面向來看。學生時期被教育的 好人/壞人 僅限與考試有用,其實沒有那麼絕對,特別是我們是從“普遍認知”的結果來看,在當時的時空可能完全不同。
李鴻章周旋在列國間,既佩服他們科技進步(所以他讓很多人出去留學),又要在交手維持帝國尊嚴。既要取信老闆(慈禧),又要想辦法她面對問題。他也有為人所詬病的貪婪,同時又努力為國貢獻到年邁之時。
最近世界上似乎保護主義興起,身為很小的台灣好像特別沒有安全感。這時候,或許最務實的做法還是從個人自身開始。心胸開放而不是只關心島上的事務,主動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努力接收挑戰,讓自信能來自與實力,追求台灣之光或是一味排外都顯得小家子氣啦~
Your point of view caught my eye and was very interesting. Thanks.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