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are the child for the road, not the road for the child” (預備孩子有能力走好道路,不是為孩子預備道路)
這本書從今年美國大學校園越來越狹窄的言論為起點,探討為何最應該包容自由言論的校園,變得必須政治正確,教授們擔心說錯話在社群媒體上被學生點名,以及“感到被某些言論冒犯”時竟然合理化暴力行動?
面對這些“玻璃心”的反應,兩位作者們試著去找尋可能的原因,特別是從2012年開始進入大學的學生們,他們的成長年代有什麼特殊的改變。作者先是歸納出三個錯謬的信念:
-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weaker (無法殺死你的會讓你脆弱)
- Always trust your feelings(相信你的感受)
- Life is a battle between good and bad people (人生就是好人與壞人的對抗)
身為心理學家的其中一位作者更是指出,這些思考模式剛好是憂鬱症或是焦慮症患者常常落入的思考方式。當家庭,社會,學校助長這樣的思考,延伸的所謂“安全”的意義 (“如果有人將出讓我感到被冒犯的話,就是在製造危險不安全的環境”),就會讓學生們越來越玻璃心。這幾年走訪美國,也真的感受到911和很容易被渲染的隨機殺人事件,讓美國人對於“安全”有著前所未有的放大。
溯及過去這20年的社會改變,作者找出了一些可能的背景因素:
- Anxiety and depression 青少年焦慮憂鬱
這當中,包含了大量的手機平板時間 (因而減少真人互動),以及很容易讓需要同儕認可的青少年影響的社群媒體) - Paranoid parenting 焦慮的父母
不只是對於人身安全的焦慮,還有因為上大學的壓力,讓連幼稚園的小孩都要做功課而減少隨意遊玩的時間。實際的結果是孩子的大學還是孩子。 - The decline of free play 自由玩樂的減少
綜合前面的因素,當父母覺得外面不安全,孩子們又被安排很多大人監督的休閒活動,孩子們就失去自由玩樂時的冒險用人際關係建立能力。 - The bureaucracy of saftyism 校園安全到官僚化
當大學也變成 “顧客至上,付錢的是老大”,學校就開始增加很多多餘的“服務”。不但讓就學成本增加,也強化學生們的玻璃心 - The quest for justice 對於社會正義的狂熱
社會正義固然是大學生要去探討的,但社會中不同人會有不同待遇也不能貿然說是不公義,缺少了深入研究,多方討論的空間
我滿喜歡整本書論述的方式。最後,作者們提出了一些具體做法,讓社會可以逐漸脫離這樣的思考循環中。(版面有限,這裡只列標題) :
- Prepare the child for the road, not the road for the child 讓孩子有冒險犯錯的自信
記得我有一個朋友,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自己搭公車上學。後來孩子不想繼續,不是因為困難或害怕,而是因為太常被旁邊的大人 “關心”,“小朋友,你爸爸媽媽在哪裡?你需要幫助嗎?” 。其實,要相信孩子比你想像的有能力多了。 - Your worst enemy cannot harm you as much as your own thought, unguarded
你未經鑒察的思想,才是你最大的敵人。要訓練非常有意識地鑒察你的想法。有個很棒的 TED talk 講到為什麼我們都那麼害怕發現自己想錯了,但錯誤和意外正是人生必須的養分呢! (Kathryn Schultz : 錯誤的價值) - The line dividing good and evil cuts through the heart of every human being 每個人都在善惡中間活著
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考模式,最容易讓人群分化,對立,也容易讓人陷入自憐
- Help schools to oppose the great untruths
幫助學校脫離三大錯謬思考模式
推薦這位美國大法官在兒子學校的畢業演講 “祝你不幸又遭到背叛”
- Limit and refine device time
讓孩子的手機平板時間有限制並且有品質 - Service or work before college
上大學前創造孩子們到工作機會
以色列高中畢業生要先當兵再進入大學,也讓他們更快成熟更有自信。現在有些學生有 “gap year”,當然,或許那是有能力的家庭的奢侈品。但或許父母有機會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社團或是社區服務,也是個讓他們成長的好方法!
中文版「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推薦延伸閱讀 “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