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oice 抉擇

“你若是不敢去德國,那希特勒就真的贏了” — 身為集中營倖存者的作者,受邀去德國演講卻掙扎時,丈夫鼓勵她的話

(“If you don’t go to Germany, then Hitler won the war”)

溫暖的一天讀完了這一本後勁非常強烈,而且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書。這也是去年比爾蓋茲夏季推薦書單的其中一本。(有中文版)

身為集中營倖存者的猶太人,作者從他現在成為心理治療師,常常面對受創者的經驗開始談起。然後他就開始敘述起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以及少女時代如何被帶到集中營,看見計畫型的規模屠殺,看到人性泯滅時的慘狀。它她甚至有幾次與惡名昭彰的死亡天使德國醫生面對面交手,每天都面臨要繼續被虐或是被殺的兩種抉擇。

在奇蹟式的獲得拯救後,還是一連串心理創傷的開始。被救出來暫住一個德國家庭中,年幼的孩子看到骷髏般的她們,讓她感到好像離開地獄,卻成為別人夢靨的羞愧。救援的士兵中有一名趁亂要來侵犯她,但不知為何突然收手。第二天這名士兵再回來,哭著請求她的原諒,並且開始每天帶著食物或是音樂來陪伴她。後來因著歐洲地區持續反猶太的情緒(納粹結束並不代表歧視結束),她和家人前往美國投靠親戚。從非常貧困,到不斷的努力,在中年後才取得心理的學位和執業資格,用她過去傷痛的經歷,幫助別人也幫助了自己。在她回到奧什維茲集中營時,她發現她不只是需要原諒希特勒,竟然發現原來她要原諒自己 (在此就不爆雷了),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

這本書的文筆相當好,點出了傷痛卻不悲情,誠實面對自己的恐懼憤怒,但總是向著盼望前進,而她對每個故事的處理,溫暖卻不流於雞湯。她對於傷痛,焦慮和憤怒的人,所提出的步驟,是參照她猶太家庭傳統,紀念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奴僕身份邁向自由的過程中,在逾越節聚會中,家人們各自分享的問題:

1. What do you want? 你想要什麼?

這句看來像是廢話的問題,其實是要不斷詢問自己的。常常人們會回答,“我希望這件事情沒有發生”、“我想要對方改變”、“我希望像那個XXX一樣”、“我希望要達到那個目標,那個職位” 。但是深入去思考,多半我們想要的是內心的平靜,想要的是可以肯定自己的價值,想要的是可以有生命力的成長著。

2. Who wants it?這是誰的心願?

延續著上一題再繼續思考,這個心願真的是自己的嗎,還是誰期望投射在我的身上,還是我太需要得到誰的肯定因此渴望著?摒除了這一切他人的期待,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it?你要採取什麼行動?

摒除受害者的心態,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最棒的方式莫過於採取行動。這些行動包括面對自己的情緒,包括認知我們擁有情緒但我們不需要被情緒掌控,包括接納自己只是人,無法掌控全局也無法改變過去,然後開始採取小步的冒險行動。

4. When?你要何時開始?

如果我們要進化而非原地打轉,“現在”就是最好開始的時候!

 

“There is no one-size-fits-all template for healing, but there are steps that can be learned and practiced, steps that each individual can weave together in his or her own way, steps in the dance of freedom”

“關於療癒和恢復整全,並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公式,但卻有一些步驟是可以學和練習的,個人可以把它們編織成適合自己的舞步,是邁向自由的舞步”

中文版 “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

比爾蓋茲2020夏季書單

延伸閱讀:

Long Walk to Freedom 曼德拉自傳 (邁向自由之路 3之1)

從奴隸到自由的民數記 (邁向自由之路 3之2)

歐洲的心臟– 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邁向自由之路 3之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