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uki

「鈴木教學法」創辦人鈴木鎮一超前世界百年的教育理念。他想要顛覆的不是如何學小提琴,而是人們看待兒童教育的方式。

想到鈴木教學法,聽過的人大概都會立刻想到小提琴的才藝教學。其實鈴木先生的初衷是「愛的才能」教育(Nuture in Love) 。他的教育理念是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發展成為最棒自己的可能,而透過音樂的教學可以培養他們成為健康整全的人格。他所教學提倡母語教學法,就是因為發現孩子在年幼時期學習語言,大量的聽見母語的環境,並且沉浸在被愛以及安全的環境中。因此孩子們並沒有學太多的語法卻能夠流利的講出母語。他相信音樂也是如此,因此鈴木教學法提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在一個聽見許多音樂的環境當中,並且父母給予充足的愛與鼓勵。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成為職業音樂家,但他們都能夠像是說母語一般自然的呈現音樂樂器的演奏。這一輩子都沒有自己親生孩子的鈴木,卻成為日本早期兒童教育的先鋒。

#為了愛孩子的各種教學創新

鈴木接觸到小提琴,是因為他的父親就是一位製造小提琴的商人。因此他在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學習到這個一百多年前在日本還是很吸引的西方樂器,並且能夠前往歐洲持續的深造。雖然如此,他並沒有以成為演奏家作為自己的志業,反而是對於音樂的教學有一種特別的熱情。在看見年紀小的孩子很自然的學會新的語言時,他意識到音樂的學習也應該是如此。

除了走在時代尖端的提倡三四歲的孩子就可以學音樂之外,鈴木在兒童的教學法上面也有諸多的創新。除了縮小版小提琴的重視之外,他把兒童歌謠「小星星」改編成孩子們容易上手的入門曲子,他用各種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小提琴弓握法以及最佳角度,他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個性想出最合適的辦法,而且在錄音設備還很昂貴的當時,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錄下自己的練習,而他事後回放能夠夠針對每個孩子的狀況給予評價和指導。在這種種的專研和創新上,看見鈴木先生把日本的工匠精神極致的發揮在音樂教學上。

戰後的日本,歷經軍國主義的驕傲跌落到戰敗國,在廢墟要重建國家,也要重新找回社會的安全感。在1955年鈴木在東京體育館帶領百名孩子一起用小提琴演奏巴哈古典音樂。這個畫面震撼了所有看見的人,讓日本的社會好像看見下一代的盼望。而鈴木透過這個大型演奏會,想要告訴社會不管每個孩子的資質如何,每個孩子都是可造之才,一個都不能少。

#戰爭與變動都無法澆熄的教育熱情

歷經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鈴木,能夠在戰亂和社會動盪當中持續堅持自己的兒童音樂教育,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當中他也有經濟拮据的時候,只能靠著他和兄弟們一起成立樂團去表演來維持自己的生計。但即使是這樣子的環境,他仍然用各種的方式去提倡兒童的早期音樂教學。

在戰亂的期間,他也用各種方式幫助教導的孩子能夠維持受教育的權利。其中如果有孩子家中經濟困難,他也會想辦法給予財務上的支持或幫助,讓他們不要中斷音樂的學習。鈴木教學的品牌在日後有極大的成功,但傳記裡面的他並不是一個擅長理財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不太在乎財務成功的人。他的德國籍妻子在後期的時候接手整個組織的管理,才發現他常常慷慨的給予學生卻並沒有留明確的紀錄。甚至後來又許多人想要冒用他的品牌來做生意,都是靠旁邊的人幫他及時擋下,或甚至是註冊商標才保住了他們的所有權。

#世界定義的成功也無法讓他放棄理念

書中看到很諷刺的一個現象,就是世界給予他的成功,並非他的中心思想。

他提倡兒童的教育理念,人們卻只在乎教學方式
他提倡音樂塑造品格,人們卻把它當成才藝教育
他相信所有孩子的天賦,人們卻只在乎音樂神童
他極力的想要影響日本的教育體系,卻老是被政府教育體系的官員當成宣傳的工具。

有許多次他和最高的教育學者碰面,官員們卻只在乎他教出來的許多音樂神童,讓日本在國際上的文化形象加分。他一直到80歲,都還不遺餘力的在各地不斷地倡導日本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並沒有因為外界給予他的成功,而放棄了他真正在乎的事情。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日本女女性。他回想自己小時候學音樂的過程,並非都是愉快的,也深深地感受到從父母來的期待與壓力。在長大之後,因緣際會的接觸到鈴木鎮一的故事,才驚訝的發現,他以為枯燥無聊的樂器才藝學習其實並不是鈴木先生的目的。當他理解到創始人真正的初衷,才理解到就會創辦人如此超前時代的教育理念。寫作這本書的作者也期待他帶領自己孩子進入音樂世界的時候,是能夠忠實的透過音樂學習的陪伴,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被看見,並且享受音樂的美好。

「在每個人獨自而渺小的一生當中,唯一的安慰是來自努力的給予愛,並且為愛而活,以致於我們能夠在自己的內心裡面創造一個美好的綠洲」 — 鈴木教學法創辦人,鈴木鎮一,1956年所寫的文字。

“In a person‘s lonely, ephemeral life, the only solace can be found in the efforts each one of us makes to nurture love, and live for love, so that we create an oasis within ourselves.” — Shinichi Suzuki ,written in 1956

5 Replies to “Suzuk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