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自然思考組織經營,2之2。讀起來很花力氣,但應該會入選我2019的top 10
<哥吉拉II: 怪獸之王> 要上映之際,分享這個有點應景!
上一部 “哥吉拉”電影出來時,記者打趣地詢問知名科學家的作者有什麼看法?作者一本正經地回答它不可能存在,因為一隻蜥蜴照著比例放大到100公尺高的比例,它等比例的重量是等比例的骨架所無法撐起來的,更遑論在市區走來走去搞破壞!作者的研究指出,每一個物種都有它體積的上限和壽命的上限,而且跟心跳,跟大腦灰質,以及該動物的新陳代謝率都是巧妙地線性相關的。(也就說明了為什麼不會有科幻電影中的突變的巨大昆蟲)
作者是一名物理學家。當學界開始有“廿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時,他非常不服氣。適逢他當時生病,於是開始研究人類的壽命跟各種因素的關聯性,因而發現體積(物理)與壽命(動物的心跳和代謝)的關聯。原來生物的多樣性中,竟然都遵守某些最簡單的定律。而不簡單的,反而是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例如,城市,社群,生態圈,等等),才能隨著環境變異而不斷演變。
我選這本書是因為他試著回答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同樣是人為組織,為什麼企業不能像城市一般用續存留?當然,歷史中也有沒落或是消失的城市,但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有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甚至歷經浩劫都還能存活。作者研究公司的“新陳代謝率“(產出與花費的比例),發現它的線性關係竟然跟動物的比例很類似,也就是說幾乎可以計算出它的“壽命”。但是城市因為更加去中心化,不是top down,更加多元,也不受利潤最大化作為最高原則而得以自由創新,反而得以長久進化以及延續。
這就跟我上一本書提到,從生態環境如何學習永續的秘密:多元,分散管理,保有餘裕(不完全被效率最優化所驅動),以及社群價值。我相信很多聰明的企業家和管理者都清楚這一點,但限於現代的公司法和投資人的預期,似乎很難逃脫被要求一直快速成長並優化效率的命運。(反而少數百年公司,特別是日本或是歐洲的,都是小型組織,專注於某個非常專精的領域,年年獲利平穩而沒有大幅變動。作者指出,隨著各產業必須資訊化,這些公司能否延續下去是個重大考驗)
“Most companies tend to be short sighted, conservative, and not very supportive of innovation or risky ideas…..consequently, they tend toward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ni-dimentional. This reduction in diversity coupled with the predicament in which companies sit near a critical point is a classic indicator of reduces resilience”
最後,作者拋出來的議題是,因著城市的特殊組成讓它規模能一直增長,全世界都加速朝著城市化邁進。有趣的是,當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時,理論上人們可以住得更遠,但事實卻是人們越住越集中(都市化),但隨著地球的代謝率也一直提高 (暖化),全球持續都市化的步調能否繼續下去,就很難說了。
這本很不好寫心得,但我也就這麼擠出來了😄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中文書介紹,有沒有比較清楚!“規模的規律與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