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自然思考組織經營,2之1
終於又有時間來分享閱讀了😊
上週讀了兩本關於從大自然的設計中,思考組織的智慧。第一本是澳洲一名生態學家的著作,薄薄的不到200頁卻花了我不少時間。
組織是該優化得像個精密的機器一般,還是該像大自然效法如何培育一個有韌性的生態環境?
書中講到5個世界上收到人類破壞的生態環境的例子,包括加勒比海的珊瑚礁,佛羅里達的濕地,澳洲的地下水,等等。從當中可以看出巨大的變化都是很緩慢的(例如氣候變遷),一旦過了某個臨界點,就再也回不去了。反而平常的一些看似災難的事(森林大火,暴風雨,等等)其實是幫助環境保有一定韌性的好事。
這本書是13年前寫的。身為生態學家的作者已經觀察到,過去一世紀基於工業革命和現代化所衍生出來的組織管理,完全就是要優化,但往往在突然的轉變時措手不及 (後來的金融危機,和許多大公司無法因應市場變化都是如此)。於是他反思,是否未來組織應該更像建立可以永續的生態環境,才更堅韌,更符合人性呢?
他歸納的9個點,我覺得很值得思考:
- Diversity 組織的多元性:書中舉例不只是角色多元,而是面對變異時有多元的反應。例如生態中的分解者往往會有超過一種,在食物鏈變化時可以適時地改變清楚的比例。組織中也需要不同人在面對同意問題時有不同的看法和解決之道。
- Ecological variability 保有受衝擊的空間(如森林大火):太完美基本上也可能代表很脆弱。
- Modularity 模組設計:不是完全的top down 和緊密連結。讓每個team都有自己一定的自主性,在收到外力時才不會想骨牌一般的連坐受到波及
- Acknowledging slow variables 認出慢性變遷因素:以大自然來說,氣候變遷是個例子。以過去50年來說,可能是全球化。以這10年和未來幾十年,或許是AI的衝擊?
- Tight feedback loop 縮短反饋時間:以全球化供應鏈為例,常常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食物可能是剝削勞工生產的,但如果是在地小農或是種植,可能就比較有感。面對市場,如果決策者離現場很遠,也會有恐龍無法快速反應的狀況
- Social capital 重視社群價值:“A resilient world would promote trust, well developed social networks, and adaptability” 一個有韌性的環境會鼓勵信任,健全的人際關係,和適應性。
- Innovation 不斷創新 : “A resilient world would place emphasis on learning, experimenting, locally developed rules, and embracing change” 一個有韌性的世界會強調不斷的學習,嘗試(像是物種的演化一般),重視適合本地的做法,並且不斷擁抱改變。
- Overlap in goverence 在監督上有一定的重疊:在組織中留有餘裕,不要全部都是top down 的決策或是監督方式,在日益複雜的現代,可能更能讓組織每個成員的判斷功能更完整覆蓋不同問題。
- Ecosystem services:這是作者回歸生態學家的建議,世界上最棒的東西常常都被視為免費的 (好空氣,好水),直到人們失去了才明白這些資源的重大價值,他建議人們重新檢視我們定義價值的方式 (參考我之前分享的另一本 “The Value of Everything“,挑戰什麼都以資本市場供需定義價值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