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read from JP Morgan’s 2018 summer reading list.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ometimes require even stronger 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the discipline to stay focused, even more than regular businesses.
這本書是我從JP Morgan 2018 夏季書單選出的 “全球富豪度假會看什麼書?這份J.P.Morgan連續19年的「夏日書單”
https://www.google.com.hk/amp/s/kknews.cc/news/v6myexq.amp
差別不是“企業”或“非營利單位”、而是“運行得當”和“運作困難”的組織,不論型態為何。
這本書有很多具體可以實踐的做法和思考模式,昨天我才剛參加完一個非營利單位的會議,特別有感觸 (也多了靈感!)。我想要分享的,是為什麼我要向非營利單位學習影響力和管理。
– 非營利單位必須更有戰略領導力 (Strategic Leadership)
因著資源 (主要是資金)來源不確定,非營利單位必須更加有清楚的願景,有辦法吸引人才(金錢和非金錢的獎勵之綜合),訂立清楚的影響力考核檢視標準,然後有勇氣抵擋某些誘惑。
這當中的一個誘惑就是 “mission creep” (願景溢出)。作為推動有益社會訴求的單位,自然容易把願景畫得很大,然後永遠都有不滿足的需求,所以如果無法取捨,就很容易被這些“溢出”的工作弄得什麼都做不好。其實在企業中定義產品,也有所謂的 “feature creep”,什麼規格功能都要,最後就變成四不像。領導力真的要在有願景的勇氣中,保有抗拒的勇氣 ( “這是好事啊,為什麼不做?”)。
“Plans are useless, planning is essential. It’s much of the process than the plan”
“It’s impossible to measure everything, but it’s essential to try”
– 全球化與科技創新,讓管理必須更敏捷接地
因著這兩大變動,可以看到很多現有的制度和法規早已落伍。很多事情(公共事務,社會公義,長期志業如教育醫療,藝術與人道關懷,等等)不一定適合用企業的經營方式運作。在社會制度要想辦法跟上時代的同時,非營利單位就是推動社會改革最好的力量。
非營利單位常常是在解決實體的問題,因地因人不同,決策和行動必須更加貼近幫助的對象,所以單純的由上而下管理不會有效率的。在“掌握核心原則和資源使用”,與“第一線可以自主做決定”當中,很多是企業可以效法的。主要還是核心願景 (目標)和價值觀,在組織中傳達的一致性與有效度。
– 從年輕世代看見未來工作
近幾年來跟公司30歲以下,或甚至大學實習生接觸,深深感受到他們的活力。同時,也意識到他們對於工作的期待,除了基本的福利之外,更多在乎對組織文化的認同,組織透明度,能否有自主權,喜歡看見影響力發揮,與不同單位機動合作,並且重視有機會可以帶領項目。這些都是好的非營利組織所擅長的,我相信一般企業也必須越來越朝這個方向設計組織的工作方式
搭配服用 A到 A+ 作者所寫的
“社會企業的 A到A+: 為何向企業取經不是最好的答案”
“A great organization is one that delivers superior performance and makes a distinctive impact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For a business, financial returns are a perfectly legitimate measure of performance. For a social sector organization, however, performance must be assessed relative to mission, not financial returns. In the social sectors, the critical question is not “How much money do we make per dollar of invested capital?” but “How effectively do we deliver on our mission and make a distinctive impact, relative to our resources?”
Your article helped me a lot, is there any more related content?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