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期間,閱讀一名崩潰的羅馬帝國教師的故事
Seneca (塞內卡)是早期羅馬帝國有名的哲學家,在當時對於道德有令人尊崇的地位。他倡導節制生活的享樂,理性要超越情感,主張君王應該用仁慈和寬厚來對待自己的子民。他的學生從青少年時期就受到他一對一的教導,身處優渥環境。這一名未來的儲備君王,會受到羅馬元老院的高度期待。早期被前任君王誣告流放邊疆的塞那卡,因著這個學生的母親邀請,而再度回到宮廷當中,擔任儲備君王的家庭教師。
這個學生,就是歷史上惡名昭彰,「暴君焚城錄」故事的主角,尼祿(Nero)
在西方歷史當中,尼祿大部分是被描繪成一名暴力戾而且變態的君王。而塞內卡雖然在哲學和戲劇著作方面享有盛名,但是在面對尼祿登基之後的種種暴行,在塞內卡的哲學著作當中隻字不提。因此歷史學家對他也有兩種極端的評價,到底他對於親手調教出來的君王種種的暴行,到底是表面高尚但姑息養奸的偽君子,還是無奈尋求自保的老臣呢?這本書的作者,想要透過不同的視角,來理解塞內卡當時內心可能的狀態。
仔細探討當時歷史的狀況,有抱負的知識分子想要在政治界有一番作為,但君主的權力過大,以及王位的政治鬥爭血腥程度,讓君王身邊的元老或是家臣都是風險極高的身分。從現代的眼光來形容,可以想像塞那卡面對的是一個富家子弟,孩子的媽媽還是一名把孩子當成權力籌碼的恐龍家長。這個孩子從小看著家庭中各種變態的種種行為,看著母親嫁給她的叔叔,13歲就被安排娶自己的繼姐,母親一路暗殺所有可能的君王人選,最後毒殺自己的老公,讓尼祿16歲就被母親用計謀推上君王的寶座。在位的前幾年深受母親的各種掌控,想當然爾就亟欲擺脫母親的掌控。於是,小時候看見母親一路除掉所有權利之路的障礙,就是尼祿現在的行為模式,最後也用在自己的母親身上。可以想像塞內卡教導尼祿的各種道德與哲學思想,在尼祿從小到大實際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宮廷生存遊戲中,完全派不上用場,只有最狠的人才能存活。雖然後來有歷史學家說明羅馬大火並不是尼祿造成的,但他為了找尋代罪羔羊的殘暴行徑,以及不安全感讓他對身邊家人全數殺盡,確實真實的。最後,這位在他身邊最久的家庭教師,在年邁的時候被賜死。
這樣的書非常不好閱讀,因為羅馬帝國當時太多近親通婚,每個人都有超過一層的親戚關係。再加上他們喜歡用祖先的名字命名孩子,讓很多人的名字是重複的或是非常類似。另外就是作者揣摩塞內卡內心的糾結。他看見自己的學生逐漸失心瘋,卻又是不能得罪的君王。他崇尚的道德理念只能在著作中發揮,又要小心不被有心人拿來做文章影射。他想要退休,但尼祿王需要身邊有個高尚的人當裝飾。閱讀過程中深刻感受他「伴君如伴虎」的焦慮感。也更能理解他許多著作中的悲觀,還有探討自我了結如何讓人自由的想法。
從現代的眼光看來,當時很多不可思議的觀念造成這些悲劇。首先是羅馬帝國初期,對於凱撒和屋大維血統的著迷,很多莫名其妙的聯姻安排都只是為了跟這個血統沾上邊。另外就是當時文化,非常重視表面的呈現,不論是演說,或是詩詞的創作 (寫的不好就不被重視,寫的太好又遭受同儕或是君王的妒忌)。但最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結構太不穩定,讓宮廷中一天到晚都有殺戮,並且往往是為了鞏固自己而殲滅自己的親人。直到這個血脈斷在尼祿身上,之後才有機會重新調整政治權力的分配,才有接下來著名的羅馬帝國五賢君,甚至不到百年後,還出了一名真正的哲學家皇帝:馬可‧奧理略(著有「沈思錄」,以仁慈為名的君王)
塞內卡的情況太過為難了,所以可以想像為什麼他要在哲學思考中極力追尋內心的平靜。現在大部分的人應該沒有那麼誇張的生命風險,但我們還是很難避免社會期待,他人投射自己的情緒,還有自己內心種種的不安。塞內卡的哲學說明人生就是一天一天逐漸接近終點,自己能夠決定的就是自己內心的狀態。一個人能做最積極的事,或許就是竭力保守自己內心的平安吧?
「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多過於現實中」- 塞內卡
“We suffer more often in imagination than in reality” – Seneca
塞內卡教導尼祿的雕像,感覺學生很不想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