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樂團鼓手,DJ,音樂製作人,電影製作人,作家,餐廳老闆。多重身份的作者,探討創意的啟動,創作的過程,科技的影響,以及平衡創作中的藝術性與商業性,有很具體的想法。跨足在音樂,電影,和飲食間的範例中非常多元。我一半在飛機上讀,另一半在家中搭配他的DJ音樂看完,是個很有趣的體驗 (他的音樂不是要跳起來的那種,而是”head-nod music。 當然啦,一邊看書一邊點頭也無法撐太久)
Stretching your brain 創作者大腦伸展運動
– Gardening 像個園丁一半修剪或添加你的內容或是靈感 (以DJ來說,他有時會刪掉硬碟中的歌曲,有時同一首歌會需要多個版本)
– Playing it backward 故事倒著說,待辦事項從最後一個往前想,可能有意外的靈感
– Random plucking 跳痛思考,例如剛寫好歌時,他會在字典裡隨便挑一個字,試著從那個可能毫不相干字產生出歌名。
基本的紀律,我整理起來有這些面向:
(1) 抽離的能力 Departure
“You have to be entirely consumed by the moment and also a million miles away”
在最緊張時刻,試著抽離自己
在思緒泉湧時刻,試著捨去一些想法
在失敗時刻,試著把鏡頭拉遠,得以重新得力
(2)做自己想法的策展者 Curation
“Be sure to summarize what you are learning… Carve out the negative space around your idea”
面對一個問題,你會怎麼統整腦中各種想法?如同博物館或是畫廊策展人一般,主題是什麼,敘述的順序是什麼,而最重要的– 有意識地決定你不是誰,不要成為什麼。然後,時時總結一下自己學了什麼
(3) 導師與同儕 Mentors and Peers
“Mentors are like big cats, influences are vampire octopus”
這點我蠻同意的,mentor 很重要,但常常厲害的同事,厲害的合作對象,甚至強大的競爭對手,反而會激起我們的靈感和鬥志,擦撞火花,像是 “吸血章魚”般緊緊抓住我們的心思
(4) 科技的影響和反思 Technology
“Don’t think of the giant hive mind out there is a replacement for your own mind”
因著互聯網,我們太多想法“外包” 並 “儲存”在外面,我們的大腦從“容器”變成“入口”,我們更有必要培養需要深入專注的創作種類。同時,也因社群壓力,創作者容易在網路上“美肌”成另一個人,作者提醒創作者不要追求完美,不要剪輯掉人性的那一面
因著社群網路,個人和集團創作界線混淆,也會很容易聽到批評,但這樣的批評因為只要動手指,所以品質變得不好,創作者自己要拿捏到底需要聽多少。作者觀察很多藝術家會刻意與社群媒體保持距離
(5) 嘗試新事物 Trying New Creations
像是迴力棒一樣,當我們刻意跳出舒適圈,我們還是會回到原點但心境不同。需要創意的人,難免疲乏,透過嘗試不同的創作(音樂家去繪畫,科學家去研究哲學)會讓你透過鍛鍊其他“大腦肌肉”讓原本用的疲乏的部位休息,卻又讓創作能量保持活躍。
最後,獻上他們樂團在脫口秀中的 “小學教室樂器音樂會” 唱 ”Let It Go”
這個系列我很愛!(本書作者是左上角爆炸頭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