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I have the desire to do what is right, but not the ability to carry it out.” — Romans 7:18
(因為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
幾年前在HBS進修的時候,當時因為大家都看到了 Enron, WorldCom, 還有雷曼兄弟金融危機的許多白領犯罪。同時學校知名教授 Clayton Christiansen 的書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中文版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推!)剛出版而且獲得許多共鳴。於是教授們紛紛把“道德”納入他們的講課當中,要學生們務必記得在職場中保持道德和善良。但是當時教導談判課程的老師 Max Bazerman (本書作者之一),反而提出了很不一樣的看法。他說許多的白領犯罪者其實並不認為他們在做不道德的事,相反地,他們可能還覺得自己道德標準高用一般人。這並不是聰明才智的問題,也不單純是品性而已,而是人有對自己許多的盲點,導致會做出一些跟自以為道德標準不符合的行為。當時在一片鼓吹 “Ethics in Business” (企業道德)聲浪中, Bazerman 的冷靜格外讓我印象深刻。事實也證明,簽署各種道德聲明等等,並無法有效阻止不道德的事件發生。
這本書就是在探討這些盲點的來源。從最簡單的例子,新年新希望,有很多人想做和實際結果有巨大落差,就可以看出常常人對自己還是過度自信了。其實會發現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這些盲點,差別只是在你是否能夠有意識的認出自己所處的景況,很有意識的跳脫或是迴避。光是倚靠“道德感”是不足夠的。這些盲點包括:
– 人對於遠期的虧損比較無感 (例如造成氣候變遷的問題)
– 對於獎賞機制讓我們忽略其他面向 (很容易就把道德問題變成商業考量的框架)
– 對於間接傷害看不到 (例如生產讓特殊疾病活命藥物的公司,因為不賺錢專賣給另一藥廠,這家藥廠把價格提高數倍,而原廠商繼續代為生產,只是責任轉嫁了)
– 人習慣從結果衡量道德感 (假設傷害有限,感覺就沒有那麼差)
– 利害關係中很難正確判斷 (例如稽核服務的公司,形同要調查買他服務的客戶,要完全客觀就很困難了)
作者根據這些觀察,提出許多實用的方式,讓我們做的決定和心中想要的道德標準比較一致。其實很重要的一個精神,就是先承認我們人都有盲點,有意識地退一步嘗試看到大局,然後在每個決定中,刻意創造幫助自己保持 big picture 的眼光。
中文版「盲點:哈佛、華頓商學院課程選讀,為什麼傳統決策會失敗,而我們可以怎麼做?」
2 Replies to “Blind Spots 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