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Like Hell 賽道狂人

“To take control of this materialized energy, to draw the reins over this monster with its steel muscles and fiery heart—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idea which appeals to an almost universal sense, the love of power.” —Motor World, 1901

(”要能駕馭這個形體化的能量,要能征服這個鋼鐵肌肉和熾熱心腸的猛獸,這個想法當中有個放諸四海皆能理解的感受,那就是對權力的熱愛” — 1901 年美國汽車雜誌)

為了更多了解汽車史,讀了這本去年改
改編成電影的真實故事。汽車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它也是技術,工藝,產業。更是文化的表現,是國家間的競賽,是個人決勝心和意志力的延伸。即時我相信大多“行”的需求會因著自動駕駛技術普及而變成一種民生服務,但一定還有某一部分專屬於人性的樂趣,繼續發展下去。

電影大概只有書本的 1/3左右。書本很多描述的是從福特二世和恩佐法拉利童年說起 (電影中兩人都已經是大老闆了)。從兩者的成長背景就可以看出一些好勝的端倪。書中更是描述到一次世界大戰後造車的時代背景還有政治意義 (為什麼德國有很多頂尖的塞車手?或許可以追溯的二戰前希特勒對於德國在速度上的追求)。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是經濟和工業的驅動,特別是美國車想打入歐洲,歐洲車想打入美國市場。伴隨戰後嬰兒潮的青少年要買第一部車,需要的不只是代步功能,更要一種酷炫和勝利的感覺 (電影中這段演的不錯)。歐洲與美國兩個世界塞車的方式皆然不同,所以雙方碰在一起一較高下時,真的很像峨嵋派對上少林派,或是拳擊碰上綜合格鬥的感覺,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還有暗潮洶湧的較勁。

“You go to a big football game. Say there are 100,000 people there. But not one of them wants to buy a goddamn football. You go to an automobile race and there they are—all your potential customers.” —Ford racing executive JACQUE PASSINO
(“參加足球賽時,假設有十萬名觀眾,沒有人會想要買那顆球。但觀賞賽車時,觀眾席中每一位都是你潛在的客戶” — 福特車隊主管)

書中也更多描述在50年前賽車的危險性和犧牲者,以及為什麼這麼高的危險性還是很多人飛蛾撲火地加入。後來有很多措施以及方式讓傷忘大幅降低了。那個誘人的速度趕,我覺得電影中的經典台詞捕捉得非常精準,那已經跟車手本人融合為一了:

“ There’s a point at 7,000 RPM where everything fades. The machine becomes weightless. It just disappears. All that’s left, a body moving through space and time. 7,000 RPM, that’s where you meet it. You feel it coming. It creeps up near you, and it asks you a question. The only question that really matters. Who are you? ”
(當車子到達 7000 轉時所有事物開始慢下來,機器變得輕盈,一切逐漸消失,只剩下肉身穿越了時間與空間,7000 轉就是這個交會點,你感覺到它逼近,你感覺到它攀升,接著問你一個問題,最重要的唯一一個問題:你到底是誰?)

關於電影是否忠於原著的一篇文章。覺得電影選角好貼近本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