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cted 下一個家在何方

補充閱讀,臥底社會學家的著作,在看似富裕的美國大都市中,被“居住”需求所困住的許多人,一張法院“驅離”(原文書的名稱)的通知,如何讓許多人深陷貧窮而無法自拔,甚至會出現自我放棄的行為。寫作的手法像是 昆汀塔倫提諾 “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一般,分別敘述不同的短篇故事,交織在一起後,發現整個都是相互關連的。

這是比爾蓋茲 2017年推薦的5本書之一,非常寫實,也在思考台灣居住正義時有個對照的場景。

“拉蕊 (其中一名人物)所代表的族群,處於極其多重的現實夾殺之下,你根本無法想像 他們得上進或自制到何種難以想像的程度, 才有機會振作起來脫貧。僅僅是從在貧窮中掙扎度日,進步到在貧窮中穩定度日,這當中的尺度,就已經遼闊到讓在底層的他們卻步。因為就算是蜘錙銖必較的存下半分錢,他們也毫無勝算能脫離貧窮,於是他們選擇放棄治療。”

書本分為三大段,還算好讀。
第一大段是 “房租”,從幾個故事中,逐漸讓人看到房租的低性價比是如何產生的。在一定經濟基礎以下的人們,沒有足夠的社會或是社群支持系統,只要一個閃失 (健康,失業,孩子出生,一次的衝突,或是沾染毒品)就會進入像是萬劫不復的貧窮困境中。

“貧窮只會越堆越高。越來越看不到盡頭。所謂貧窮,常常意味著禍不單行,意味著不幸的事件會交纏成糾結的樹叢,將人團團包圍 。活在其中只能鑽縫或者千方百計讓自己不要發瘋。歲月總是有讓人可以喘口氣的時候,但加加減減下來,貧窮人註定你關關難過,卻不一定能關關過。”

第二大段是“驅離”,活生生看到驅離令發出時,當事人的窘境和想盡辦法生存的掙扎,特別是芝加哥冬天極度寒冷,當驅離或是家裡暖氣不足時,真的很殘酷。

最後一段是 “後來”,分別描述故事中被驅離的人們後來的發展。這都是真實記載的,所以不是什麼快樂大結局,但也不是四灑狗血的悲慘故事,似乎生命都還是會盡力找到出路。作者身處在這些社區中生活,還是看見人性善良的一面。但更多的篇幅還是在說明他看到的社會資源分配結構問題,一直呼籲美國討論貧窮時不能忽略居住的問題 (大部分都是要解決吃的問題),因為那是許多人被困住的原因 (租屋佔收入高達 7-8成),他也一直是強力主張美國政府發行“租屋卷”的學者之一。

閱讀當中會一直反思台灣的狀況,覺得有些面向台灣還算有社會安全網,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台灣比較小,民間的力量也一直都活躍著,像是上一本書提到的微型實驗和微型嘗試,或許更可以落實。

讀這一系列的書,希望自己對於社會問題能有更多的理解方式,在選擇參與或是投入時,也能知道為何而選擇。同時也藉由分享,希望更多人關注社會問題,不要只是期待政府作為,很多事情從民間開始更有效!

“每個人不要只注重自己的事,也要注重別人的事” — 聖經 (Phillipians 2:4)

YouTube 上作者的訪談 “How housing is ingored in the poverty discussion” (美國針對貧窮的討論,如何一直忽略居住需求)

比爾.蓋茲2017年度書單,這是他今年讀過最推薦的5本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