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東南亞》是一個同床異夢的多文明世界”

以吳哥王朝為主題的這本書籍,讓人感覺到王朝的26任君主,個個都是剪綵王!

沒有去過吳哥窟,但因著這一本書我上了YouTube看了國家地理雜誌等等的相關影片,真的非常壯觀。也可以想像到消失在叢林當中數百年後的這個巨大遺址,出現在偶然發現的獵人外國人眼前時,那種震撼應該超越任何電影特效可以體現的衝擊。想想看在一千多年前那樣的叢林中,怎麼去建設如此幅員廣大的一塊基地,而且到底是去哪裡找來這麼多石頭?思考起來真的是很令人震撼。

不論誰站在吳哥窟前,都會不自覺要問:究竟是誰蓋了吳哥窟?

雖然書名是東南亞,但大部分的篇幅講的是高棉(柬埔寨)的吳哥王朝。首先是非常驚訝於他如何受到沒有那麼近的印度,如此強烈的影響 (反而比較近的中國似乎成份沒有那麼強烈)。但也因為這樣閱讀的時候在一堆專有名詞中有一點容易迷失,包括 “跋摩”, “婆羅門”,“涅槃”,“伽藍”等等。還好書的結構還算完整,而且從古蹟去推論過去時代的生活場景還蠻有意思的,所以迷失了還是可以找回來的😆

吳哥王朝的26位剪綵王

至於二十六任君主為什麼競相建設或是改建整個神廟殿宇,以歷史學家的推論,是來自於他們王權的設計不夠組織化,既不是用血緣也沒有明確的接班制度,所以常常只能訴諸武力。也因為這樣當國王的人很容易不小心就被身邊的人幹掉,所以任何得找王位的都要大興土木把殿宇寺廟建的更富麗堂皇,以至於人民會感覺到這位國王是上天所授權的,讓他的正當性得以兼顧。但因為佛教與印度教信仰交織出現在當中,當上下任君主信仰不同的時候,偶爾會看到砍掉重練情況,或是索性把前一個信仰的神明改裝加濾鏡變成自己的神明,直接借殼上市 (這樣好像也比較省錢吧?)

很酷的是關於吳哥王朝最詳盡的記載,是來自於西元1295年元朝派出的使者周達觀所著的 「真臘風土記」。雖然是一個外人的眼光,卻能客觀並栩栩如生的描述當時的富麗堂皇,以及社會與經濟的充沛活力。不管是緬甸或是東南亞其他的國家,因著過去各自歷史許多紀錄沒有保存 (寫在會毀壞的葉子上),有太多不同語言的民在一起,並且很長一段時間的西方殖民,讓他們似乎遺忘了自己的歷史。現在東南亞因著人口紅利,市場有巨大成長的機會,正在試著用東協的合作方式,團結起來彼此扶持,這在過去是非常難想像的,但為了發展,看起來人們還是有辦法消除歧異攜手合作。我認為過去幾十年來他們越去認識了解自己的歷史與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步驟。畢竟先要有個明確的“我”,才能夠有信任感的建立“我們”。

“東南亞各國的興亡”
整理出這張圖表的正是太偉大了

書籍的最後一段讓我有一種非常驚訝的感覺。作為東南亞研究者的日本作者,開始批判日本人對東南亞各國的優越感,甚至舉例跟著他去的學生或是日本人不經意的輕佻態度。作者也提到了在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歐美殖民離去之後,以振興經濟之名,在東南亞造成了很多破壞和掠奪,更不用說在二戰期間的傷害,他認為日本人有必要了解並且承擔部分的責任。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為一位歷史學家他對於歷史和文化的那種尊重,透過平等的互相了解中看見對方的美善,以及值得學習的一面。

“這樣基本的信賴關係,從互相尊敬開始,以互相承認作為《人》為共識。沒有電,沒有水,沒有冰箱,並不代表文化知識和《知》的低落。這個意義上我以吳哥寺的研究來說明,尊重東南亞各地的文化和社會,及強調平等對話的重要性”

Leave a Reply